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为老艺人留声 保护戏曲丰富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尽管已经78岁,舞台上的李素芹唱功、表演不减当年。 韩章云 摄

 

  6月14日,78岁的豫剧名家李素芹唱腔专辑首发仪式、71岁的曲剧名家郭凤娥传统唱腔录制启动仪式在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同时举行。作为《尘封的记忆——寻找梨园失落的声音》戏曲抢救系列工程之一,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已经为二十多位散落民间的戏曲艺人录制专辑,留下宝贵的唱腔唱段。

 

  尽管已经78岁高龄,李素芹的唱腔仍俏丽婉约,别具一格,舞台表演端庄典雅,其苦练多年的“扇子功”获得观众的阵阵叫好。李素芹曾长年跟随陈素真学戏,后又受到桑振君、崔兰田、尚小云、杜近芳等名家指教,她主演的《叶含嫣》《李双双》《大破天门阵》《宇宙锋》等剧目,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了让李素芹的声音留存下来,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于2015年找到她并录制了8个剧目27个唱段,做成专辑发行。

 

  “现在有机会把自己的唱腔录制下来,让更多的戏迷听到,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肯定和认可了。”唱了一辈子戏的李素芹告诉记者,对于戏曲人来说,戏比天大,只要身体许可,她会一直唱下去,不负戏迷的期待。

 

  71岁的郭凤娥是洛阳曲剧承前启后的一代,15岁就获得了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优秀小演员”称号,曾拜曲剧名老艺人刘卫生为师。近几年来,郭凤娥和洛阳曲剧作曲家付永新整理了早年演出的《洪湖赤卫队》《江姐》《哑女告状》《钓金龟》等剧目的核心唱段,展示洛阳曲剧早期的唱腔特点,对研究曲剧的音乐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寻找梨园失落的声音,十多年来我们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新疆等省份,寻访了300多位早已被人们淡忘的戏曲老艺人,录制了8000多段唱腔。老艺人们的唱段醇厚质朴,板式丰富,有些板式已濒临失传,其中大部分唱段,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馆长连晓东介绍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老艺人的声音很快就会消失,传统的戏曲唱腔、唱段也濒临失传。

 

  连晓东告诉记者,当今演员注意了演唱的规范和技巧,相对于早期艺人们的质朴自然、声发于心,缺少了一些对观众的感染力、亲和力。“当代剧种风格的丰富性也在消减,相对于早期的多个地域流派共存的局面来说,并非好事。我们现在对戏曲的抢救,就是一种回归,希望保存中华戏曲的丰富性。”

 

  2015年年底,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为鲁山县山区盲坠子艺人郑玉荣录制了长篇河南坠子《大明英雄会》,2016年3月,又邀请豫剧名家苗文华,录制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桑派名段教唱系列。近几年已经为苏兰芳、马最云、孙映雪、李素玲、胡发生、郭凤娥、马宝贞、李素芹等20余位老艺人录制唱腔专辑。

 

  如今,通过多方努力,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里收藏了众多老唱腔录音制品、老戏服、老照片、稀有剧种的老乐器等宝贵资料,也通过寻访,让散落各地的老艺人再次因戏曲获得关注。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