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亮点纷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津老人与他的民俗博物馆

 

“乡村记忆”博物馆里展出的老物件承载了老一代农民无数的难忘记忆-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乡村记忆”博物馆里展出的老物件承载了老一代农民无数的难忘记忆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厚重的历史,其最大的价值就是不仅为后人传递着文明的气息和底蕴,更凝聚着人类在生存繁衍中不断孕育出的人文精神和美好愿望。兰州市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自2015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全市四大类博物馆已陆续增至39家,这些种类丰富、主题各异的博物馆展示出鲜活的生命力,不仅显著的提升了兰州文化的知名度,更有效的呵护了古老金城的文明传承,为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兰州城市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体目标:


  2020年全市博物馆总数达到100个

 

  2015年5月,省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领导小组在张掖召开了省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启动实施暨第一次现场推进会议。会后,在市政府的精心安排部署下,相关部门迅速分解了工作任务,在节奏紧张却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兰州市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正式铺开了画卷。

 

  “经过前期各县区、各单位开展的各类博物馆建设情况调查摸底,我们基本掌握了全市文物、行业、民办和‘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建设情况。”据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陶明贵介绍:“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我市制定了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作实施方案,并提出了到2020年博物馆总数达到100个的总体目标。总体思路则是以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为基础,以价值阐释、遗产展示和文化传承为核心,使兰州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文化内涵得以再现与活化展示,通过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历史,见证文明,启迪智慧,惠及民生,努力做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据了解,2010年,我市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3家,到2014年增加到22家,一直呈平稳增长态势。从2015年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后,全市博物馆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市县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四大类博物馆共计达到了39家,主题鲜明、藏品多样的陈展,活泼新颖、细致全面的展览形式,为多姿多彩的兰州本土文化注入了无比鲜活的生命力,让各类文化遗产在广大兰州市民的眼中“活”了起来,人们在目不暇接中惊喜连连。

 

  亮点一:遗址类文化遗产展示首次纳入

 

  遗址博物馆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一个博物馆门类。这一类博物馆不同于综合性博物馆,是在原址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不仅可以生动呈现、还原历史面貌,更以身临其境的环境优势完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遗址类博物馆对兰州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市文博事业的发展,更能够贴切的反映出我市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变迁,使人们更好的了解金城悠久的历史和社会不断繁荣的发展进程,为现在或以后的人们架起了一座通往特定历史节点的时空隧道。

 

  据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市文物局局长赵中东介绍,根据甘肃省的明确要求和科学部署,我市在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建设中,首次将遗址类文化遗产展示纳入到了博物馆事业发展序列,今后将从政策、管理、建设、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倾斜,如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永登鲁土司衙门博物馆、甘肃工委纪念馆等都将有望在未来几年的博物馆整体规划和建设发展中受益。

 

  记者了解到,“历史再现”工程实施期限为2015至2020年,2015年是启动建设期,主要任务是按照博物馆分类,分别开展试点,启动实施一批重要文化遗产展示工程和博物馆建设项目,进一步拓展我省博物馆体系空间和数量类型,实现“历史再现”工程的顺利开局。2016至2020年则进入重点发展期,旨在以全市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让珍贵的文物资源和多彩的文化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更加充分的展示利用,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出更大贡献。

 

  亮点二:全新“乡村记忆”博物馆受百姓热捧

 

  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新要求,在此次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的建设中突破了传统博物馆范畴,结合“人的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普及性、公平性,首次推出了“乡村记忆”博物馆。

 

  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建成并正式开放了红城镇历史文化博物馆、永登神韵丁娃文化博物馆、苦水高高跷保护基地展示馆、皋兰县兰泉博物馆等9家“乡村记忆”博物馆,这些初次展露头角的文化场馆凭借着贴近生活的主题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深受当地村民及游客的喜爱,个别博物馆甚至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一处“人文景点”。

 

  “5年前我就发现,农村尚存为数极少的一些古老农具,正在因为现代化农耕器具的代替而面临被毁掉的厄运,其中很多都是流传百年以上的珍贵物件,是为后代讲解清代、民国农民生活的鲜活实物,如果不抓紧保护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清水驿乡文化站站长、榆中县清水驿乡民俗博物馆负责人杨津从2012就开始了搜集整理工作,他将找到农具摆在了文化站的一件房子里,吸引了很多村民赶来参观。

 

  “我爱好文化,当初也就是想留下来让大家看看,可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竟然会成为一个博物馆。”话语里流露出心情的激动,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藏品得到如此的归宿,成为了对他最大的褒奖和安慰。杨津说:“我从清水驿乡清水村清水驿社快90岁高龄的唐志家老人家里,就找到了犁地的桄子、马鞍子、缰绳等不少难得一见的农具,这些东西从12岁开始就开始陪伴着他。与这位老人一同度过了无数的春夏秋冬。”

 

  如今,清水驿乡民俗博物馆里已收集了历史、刨砍、容器、农耕等四大类1000多件藏品,部分农具还是清代甚至更早的“老件”,吸引了定西、庆阳等省内各地的观众闻讯专程到场参观,2016年春节期间走进场馆的就超过了300人。杨津还通过大量的深入走访和细致了解,为每一件藏品都配备了完整的文字说明和生动的使用插图,方便每一位走进馆里的观众了解那久远岁月背后的故事,很多老人在参观过程中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亮点三:重点打造行业和专题类博物馆

 

  “文化遗产‘历史再现’的价值之一就是对各类文化的有效传播,特备是要改变我市以往以文物、文化系统历史类博物馆一枝独秀的现状。”赵中东表示:“文化遗产是属于城市、百姓的共同财富,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是‘活的化石’,只有将文化遗产更好、更多的与现代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令其焕发、延续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还将行业和专题类博物馆的打造提升成为重点工作之一,旨在利用更多、更好的渠道和方式让文化遗产能够走进常人的生活,让市民与文化遗产能够发生更频繁的接触,以达到更加有效的文化传播目的。”

 

  记者了解到,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通过各相关部门及各大高校的共同努力,我市目前已拥有兰州战役纪念馆、榆中县张一悟纪念馆、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甘肃省钱币博物馆、中国医药文化博物馆、兰州大学博物馆、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甘肃地质博物馆、甘肃工委纪念馆、兰州“水之韵”博物馆等13家行业博物馆,以特色鲜明的方式为全市博物馆建设增添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了广大市民和游客休闲生活的好去处。

 

  文化遗产的“历史再现”尤其要记得惠及民生,这也是博物馆建设在城市文化文明建设中所要体现出的重要作用。我市原有的专业博物馆早已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及游客的需求,而行业和专题博物馆恰恰能够通过自身的特色、独树一帜的专业陈展,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和便利,在面对不同文化需求中带来更加“合口味”的满足。

 

  亮点四:5家民办博物馆脱颖而出

 

  可以说,“历史再现”工程推动博物馆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意料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各类形式灵活多样的博物馆大量涌现,为兰州文化、经济、旅游的整体发展增添了不少亮色,以文化展示为手段成功搭建起了城市对外宣传的良好平台,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在探索与感受中进一步了解兰州的深厚历史文化。

 

  在工程实施中,以往身份比较尴尬的民办博物馆也终于扬眉吐气,在扶持和保护政策中告别了以往艰难的运营,并在专业部门的指导和规范下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新路子。目前,我市已有兰州永顺成古玩博物馆、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兰州鸣琴红色博物馆、兰州瑞宝圆博物馆等5家民办博物馆脱颖而出,以全新的面貌开门迎客。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继续落实有关鼓励和推动博物馆建设的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帮助、引导已纳入“历史再现”工程名录但还达不到《博物馆条例》和国家相应标准的民办博物馆完善手续并提高办馆水平,使其逐步达标。到2016年底,全市还将有望新增各类博物馆12个以上。

 

  陶明贵告诉记者:“我们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兰州的文化遗产,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也希望在社会各界能够更多的人加入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队伍之中,在‘历史再现’的大力推动下,携手打造出令甘肃乃至全国都能刮目相看的历史文化名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