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最缺粮的地方竟然是江浙
2016-06-07 15:19:37 作者:王国华 来源:证券时报 已浏览次
在一般人理解中,江浙一带应该是著名的米谷产地。早在宋元时期,民谚中就说“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代,这里为什么由粮米供应基地变为采购基地了呢?
连绵的战火是原因之一。江浙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方割据,关卡林立,壁垒森严,必然阻塞交通,不利于商品,尤其是粮食类等大宗商品的运输和流通。太平天国战争连绵十几年,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打击可想而知。
雍正初年,当地官员向皇帝汇报说:“江苏地方,外似繁华,中实凋敝,加以风俗奢靡,人情浮薄,纵遇丰年,亦难为继”,以“风俗奢靡”概括缺粮原因,显失公允。人口密度大才是真实原因。1840年,江苏的人口为每平方英里1107人,居全国各省之冠;浙江的土地面积在各省中最少,人口也居前列。这意味着江浙地区每个人平均占有的自然资源相对较少,人均耕地少,人均粮食拥有量也小。
城市的经济繁荣以及城市的初步形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上海以及江苏的苏州、无锡、南京等大城市群落兴起,浙江的小城镇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如嘉兴的濮院镇、杭州的北新关镇等,都很有名。它们不断扩张,挤占成片成片的农田,同时吸引大量农民进城,使得农村劳动力减少。而此时的米谷也不仅仅作为食物存在,它们更多变成了酿酒、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原料,因此对米谷的需求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江浙一带的农民大量种植各类经济作物。江苏缺粮很大原因在于棉花发展太快,挤占了粮田。我国棉花的种植最早是在西南西北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宋元时期的黄道婆从海南黎族乡亲处学来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在沿海一带推广以后很受欢迎。技术的改进带动了下游产品的生产,明清时代,棉花在江苏迅速普及。但归根结底,还是当时的人对棉制品的需求增加了,需求促进生产。用现代术语来讲,就是需求侧的变化带来了供给侧的变化。需求与供给向来是相互促进,单方面强调哪一侧都不行,总体平衡才能有健康的发展。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于浙江的蚕桑业。在浙江,大部分农田用于养殖蚕桑。“杭嘉湖各县,民多育蚕,绍兴亦有”,“田中所入与蚕桑各具半年之资”。
还有一个原因,说来较为复杂。朱元璋最初举事的时候,苏浙一带的百姓大多同情他的对手张士诚,与其一起对抗朱元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特意在这一地区加重赋税。朱元璋死后,历代地方官员食髓知味,舍不得放弃这块肥肉,就以祖制的方式将这一收税方案延续下来。然而农田出产有限,如果单纯靠种田,根本不够交税。百姓为了完成赋税,只好寻找一些收入更高的生产方式,这便是种植棉花,发展桑蚕业。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如此描述这一现象:“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总体看来,明清时期虽然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仍然是全国的龙头老大,但农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粮食需求非常大。
自然,湖广一带的粮食运到这里来,也不是全被这里的百姓消费掉。当时苏州、上海一带有大量河网水道,是天然的货物中转站,也有一部分湖广粮米从这里转运到陕西、河南、直隶、山东等地,供给全国。但因为绝大多数粮米被运往这里,给人造成了江浙缺米的强烈印象。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