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抚七弦琴,既是论道,也是考古

  见过音乐家怎么考古吗?昨天下午的一场古琴打谱会,让人感受到在七弦琴上探索古墓的味道。

  南宋的古曲《屈原问渡》、《泽畔吟》要怎么弹?160个琴家聚集在天元大厦,逐一阐述自己对古琴谱的理解,在端午节即将到来的日子,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纪念屈原。

  这是由中国琴会、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和杭州太音琴社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杭州)国际琴会暨中国琴会打谱会”。

  这个国内目前最高端的古琴会,将在6月2日——5日的活动中,举办三场打谱学术研讨会,9场古琴音乐会。

  神秘的古琴谱

  和《九阴真经》一样难解读

  古琴谱,对于外行人来说,无异于一本天书,因为上面的字都是字典里没有的,被称为“减字谱”,相传为唐代人曹柔发明。它记录的不是音高和节奏,而是弹古琴的指法。

  所以,对于只能认简谱和五线谱的记者来说,看到昨天会场上人手一份的减字谱,就像是见了神秘的武功秘籍。

  其实这也的确是“秘籍”。

  《屈原问渡》和《泽畔吟》,都出自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的古琴谱集《神奇秘谱》,成书于1425年,这是现存最早的汉族琴曲专集,书中收录的64琴曲是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载者千有余曲”中精选出来的。但是,音乐不像文物一样容易保存,在记谱法不严密的古代,古曲不是失传就是面目全非,流传到现在,也和《九阴真经》一样难解读了。

  于是,打谱会就成了古琴家们的研讨大会,以自己的理解解读琴谱。

  这个过程相当具有仪式感,两个打谱会场,分别有重量级专家坐镇。其中《泽畔吟》的会场上,主持人是中国琴会荣誉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龚一,以及中国琴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家珍。其他各大音乐学院教授、学生和普通爱好者围坐在旁。

  参与打谱的琴家都事先把自己解读的琴谱翻译成简谱或五线谱,并写下详细的打谱后记,印成厚厚一本书,如同论文集。

  每个上台打谱的琴家,在自报家门之后,就开始讲述自己对屈原、《楚辞》,以及曲子的理解。

  他们中有音乐学院的专业人士,也不乏民间爱好者。不少人还穿着唐装上台,让学术研讨也有了表演范儿。

  龚一先生作为学术主持,谈了他的打谱感想,“本曲旋律跳动频繁,流动、舒畅,尤其泛音段旋律华美生动。”他还特别对《泽畔吟》中的几次转调做了说明,“数百年前的《山居吟》、《梅花三弄》等古琴曲中,都应用了转调技法,《泽畔吟》如此短小的乐曲也进行了调性转换,可见转调在中国古代已经是常用的作曲技法了,这非常了不起。”

  古琴这么热

  专家却有点担忧

  如此有学术含量的打谱会,在国内却不多见。龚一坦言,“打谱并不受重视。我们中国琴会坚持做打谱会,并且一定要让大家坐到一起,研究同一个版本。”

  “为什么打谱很重要?著名琴家林友仁先生说,古琴打谱就是考古。我们的曲子,打谱打出来,就能说明中国3000年音乐的发展,甚至是当时社会的某些状态,这是非常可贵的。”

  “有人可能会说,打谱打出来差不多的结果,那有什么必要呢?我们是在做考古研究,尽可能准确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就像给人画肖像,怎么能画出两个不同的人呢?也有人说打谱是再创作,要有个性,这也不对。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也要临出古人的味道,不是他自己去创作。临摹完了,才能去做自己的创造。”

  龚一认为,打谱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梳理古人的遗产。这些遗产中,有的如雷贯耳,有的却默默无名。

  “我们今天为了纪念屈原,专门选了《屈原问渡》和《泽畔吟》来打谱。在古琴曲中,有关屈原的作品就有九首之多,与《潇湘水云》、《广陵散》等琴曲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晶。”

  说到当下的古琴热,龚一先生表示了忧虑。“古琴现在有点‘高烧不退’,乱象不少。我也感觉到当下古琴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都存在很多问题,缺乏一个系统的规范。有人说古琴就是没有节奏的,甚至不需要音准。一些老师用语玄虚。这些都是让人担忧的。”

  主办方太音琴社社长陈成渤告诉记者,“在当今社会中,打谱是不趋名利的一项‘冷板凳’事业,我们坚持要在杭州每两年举办一次打谱会,并谢绝了商业赞助,保持打谱会的学术纯洁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