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阳平原田野考古数字化探索历程

  说起田野考古,人们首先想到的大都是一群满身尘土的人蹲在地里挖土,一股土腥气扑面而来。但实际上,尘土之外,现代田野考古学因其学科天然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已经是各种人文与自然科学前沿成果的实践平台,这其中便包括当前已经在很多行业中十分流行的“数字化”概念。

  考古学界对考古数字化的探索很早就开始了,上世纪末,计算机尚未在国内完全普及开来时,学界就有“计算机考古”的提法与概念。湖南对考古数字化的探索也早已有之,这其中,位于湖南西北部的澧阳平原因其丰富的史前遗存与相对充分的考古工作,自然成为田野考古数字化探索与实践的重要场地。

  澧阳平原田野考古数字化第一次规模而系统的实践是在2010年澧县优周岗遗址的发掘。其时,国家文物局刚刚颁布新版《田野考古操作规程》一年多的时间。新规程的特色之一,便是对田野考古从发掘、测绘、资料提取到记录等一系列操作的规范化与统一。而规范化与统一,正是数字化的基础与必要条件。优周岗遗址2010年发掘时,我们根据新规程的要求,设置基点,用全站仪布设探方,并在整个发掘过程中以全站仪采集所有重要遗物与遗迹的空间三维数据,使各重要遗物与遗迹原生的空间信息成为一系列数字化的数据存在。同时也引入了根据新规程设计开发的“湖南省田野考古系统”,将田野考古中的各种记录统一规范为一系列固定格式的电子表格,集成于这个系统平台。

  优周岗遗址2010年的发掘,可以说是澧阳平原田野考古数字化迈出的第一步。但现在回头再看,当时虽然测取了一系列遗迹遗物的空间三维数据,却并未能进一步应用,而当时应用的“湖南省田野考古系统”,实际上更像一个有专业针对性的文件夹,只是方便田野考古资料的规范系统化储存与查阅。可以说,数字化的优势并未能得到明显体现。

  田野考古数字化优势得到明显体现,是在2012年冬,为配合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而对城头山遗址城墙与护城河进行的系统调查与勘探工作中。当时我们对城头遗址所在区域的地理测绘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一份遗址所在区域的地理三维模型。随后,针对城头山遗址地表现存护城河,又以传统的考古钻探,配合全站仪测绘,获得一批数据,生成一张反映河床起伏情况的高程灰度图。将这两份数字化成果结合在一起观察,使我们对城头山遗址护城河的修建过程和功用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2013年开始实施,并于2014年结项的“湖南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机载激光遥感考古项目”,是澧阳平原田野考古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项目是将承载着各种考古遗存的澧阳平原大地给数字化了,为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背景或基座。

  2015年冬季,澧县孙家岗遗址的考古钻探,是将“湖南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机载激光遥感考古项目”成果应用于田野考古工作中的一次初步尝试。钻探工作利用该项目在孙家岗遗址区域的成果,结合全站仪,在探眼布设这一步就实现了数字化。随后钻探工作中,又对每一个探眼的记录进行了规范与统一,然后利用地理信息软件(GlobalMapper),将每一个探眼钻探所获得的信息具现化到孙家岗遗址表面模型上面,使钻探工作获得了良好效果。

  总体而言,澧阳平原田野考古数字化目前还处于基础的起步阶段,下一步,我们需要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集成现有的互联网云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搭建起一个具有专业针对性、实用、智能的田野考古数字化平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