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服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虽然民族的融合使阿昌族在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大量地受到汉、傣族的影响,但在阿昌族服饰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习俗。过去阿昌族男子戴耳环,女子喜欢用海贝壳缝在衣裙上作为装饰。如今,阿昌族服饰有明显的年龄、婚姻状况和地区差异。

 

  阿昌族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腊撒地区成年男子穿左大襟上衣。小伙子则喜欢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男子出门时喜背"筒帕"(挎包)和"户撒刀".

 

  阿昌人拥有一套精湛的冶炼和锻造技术,是公认的"打刀能手".在阿昌族的服饰文化中,男子所佩饰的"户撒刀",也称"阿昌刀",不仅为阿昌族所喜爱,也是周围傣族、傈僳、景颇、藏等兄弟民族的生活和佩饰必需品。据说,一些阿昌老艺人能够把刀打制得刚柔兼备,乃至可以任意弯曲。一把长刀,在不使用时,可像腰带一样围系在腰间,需要时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艺堪称一绝。

 

  阿昌族男子几乎人人佩带这种长短不等的"户撒刀",不仅是生产、生活之需要,而且有装饰美和避邪护身之意。刀鞘上还刻绘着十二生肖和其他各种图案,有"精巧美观,柔可绕指,剁钱如泥,锐不可挡"之称。

 

  阿昌族妇女一般穿窄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腊撒地区,阿昌姑娘的衣着民族特色最浓。她们爱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像高耸的塔形,高达一、二尺,有的则用二寸多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包头后面还有流苏,长可达肩;前面用鲜花和彩色绒珠、缨络点缀;有的在左鬓角戴一银首饰,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上面镶玉石、玛瑙、珊瑚之类;阿昌族姑娘们还以银元、银链为胸饰,颈上戴银项圈数个,使其光彩夺目。青年妇女则在胸前钉上四颗银纽扣,纽扣上挂长银链,拴一双小银盒,内装石灰、槟榔等物。已婚妇女上穿短衣,下着及膝的筒裙,喜戴项圈、耳环等各种银饰。已婚妇女喜嚼石灰、槟榔、草烟、芦子等混合物,将牙齿染成黑色,并视之为美的标志。

 

  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插芳香的鲜花。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现在也用细布制作。

 

  阿昌族的简介

 

  在我国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居住一个善于打造刀具的民族——阿昌族。阿昌族现有人口3.39万。他们世代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信仰小乘佛教。

 

  据元代史书记载,阿昌族是金齿区域的8种民族之一,明、清史书多写为"峨昌"或"蛾昌".历史上阿昌族以采集、狩猎为生,现在从事农业,擅长水稻种植,勤劳勇敢的阿昌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文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