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服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每当优美舒展的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响起时,人们就会想起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渔猎生活给赫哲族服饰打上了特别的印记,他们是唯一能用鱼皮缝制衣服的民族,赫哲族鱼皮衣是用一张张鞣制好的鱼皮按照颜色和鱼鳞的纹路,用鱼皮线,鱼骨针穿引拼缝而成,黑色的浪花纹或鱼形纹别致精巧,古朴典雅,赫哲语叫"乌提库".这种鱼皮衣裤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适于捕鱼和平日劳动时穿。

 

  因受满族服饰影响,赫哲族女式鱼皮衣的上衣式样近似旗袍,襟长过膝,收腰,下摆宽肥扇形,袖肥而短,只有领窝。做工讲究的,还在襟口、袖口、托领、前胸和后背,绣上云纹和各种图案。有的还在衣服的下缘缝上贝壳。男装则在衣服袖口、衣边多镶两道边,也有染成或镶成云纹、动物纹饰。

 

  鱼皮套裤也分男女两种,赫哲族男装鱼皮裤,赫哲语称为"又克衣",裤的上端为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女装鱼皮裤,赫哲语称为"嘎荣",上端为斜口,裤脚上绣有各种花纹。

 

  赫哲族的鞋也是因地取材,赫哲人爱穿半高筒皮鱼靴,即鱼皮靰鞡,赫哲语称"温塌".多是用哲罗、狗鱼皮等做成的,靰鞡分身、脸、靿三部分,用比脚的实际长宽各大约一倍的鱼皮,四周折起高约8、9cm,抽褶形成靰鞡身,前半部分与脸一起缝成半圆形,鞋口处再用较薄的鱼皮缝上高30cm做成靿子,然后穿上皮条做带。这种靴子具有不受潮、不挂霜和不打滑等优点,冬季穿时,里边需套上狍皮或垫上乌拉草,既轻巧又暖和。

 

  过去,赫哲族人民十分喜欢穿这种鱼皮衣,随着时代的发展,赫哲族逐渐采用毛呢,绸缎、丝绒、棉布等面料制作服装,赫哲族鱼皮服饰已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继续保留传承,它已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皇清职贡图》卷八载:"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早年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他们以鱼肉、兽肉为食,因而,赫哲族服装除鱼皮衣外,多半是用狍皮和鹿皮制成。赫哲族居住地狍子非常多,狍衣服也特别多,尤其冬季冰天雪地赫哲人普遍穿狍皮大衣,或称狍皮大哈,是狍皮缝制而成。一般狍皮衣缝制时都衣长过膝,并有大襟和偏襟两种。冬季穿的狍皮大衣必须用冬季猎取的狍皮,因为此时狍的绒毛多,皮板厚,耐穿耐寒。其他季节可穿秋皮,夏天要穿光板皮。狍皮还可做狍皮裤、被、褥、帽子和手闷子,冬季穿戴。夏季赫哲族人则戴桦皮帽,这是用当地特产桦树皮制成的帽子,赫哲语叫"博如",状如斗笠,顶尖檐大,可遮光防雨,人们常在帽檐上刻些花纹或动物形象,是夏季赫哲族非常流行的凉帽。另外,赫哲族妇女还有戴耳坠子、镯子、戒指等习俗,早期多为木制的,后来发展为铜制、银制,富有人家妇女多为金制。在发式和装饰上,过去赫哲族姑娘梳一条辫子,已婚妇女梳两条辫子,年纪大的戴耳环,年轻的戴耳钳,并且都喜欢戴手镯。

 

  赫哲族服饰的图案艺术也非常发达,不仅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使其既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又极具本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帽子、衣服、披肩、腰搭、裤腿等处,用彩线绣制、接拼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啣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外精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