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博“摸家底”,汉末三国佛像镜现身

深圳博物馆藏金伎乐人物砖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深圳博物馆藏金伎乐人物砖雕

 

深圳博物馆藏明鎏金铜真武大帝像-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深圳博物馆藏明鎏金铜真武大帝像

 

深圳博物馆藏汉末三国佛像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深圳博物馆藏汉末三国佛像镜

 

  记者昨日从深圳博物馆获悉,为贯彻落实2012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深圳博物馆按照国家、省、市文物局的要求,充分展开馆藏深圳历史民俗文物、改革开放历史文物以及中国古代艺术文物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包括文物摄影、基本信息录入、照片上传以及信息校对等各项工作。

 

  “总计完成1.5万多件(组)馆藏文物的普查,较好地建立了文物图像及电子账。”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表示,此次普查基本摸清了深圳博物馆30余年征集收藏的家底,“古代艺术文物方面,重新发现了诸多以往未引起注意但却具有相当重要价值的文物。接下来,深博还将陆续进行深圳历史民俗文物、改革开放历史文物方面的普查工作。”

 

  首次发现汉末三国早期佛像镜。叶杨表示,该佛像镜的发现是本次普查的重要成果之一。经初步研究,该铜镜是目前海内外博物馆藏唯一采用西王母龙虎座的早期佛像镜,这与两晋时期双狮座佛像完全不同,为研究早期佛教艺术传播与汉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据叶杨介绍,此次普查,还发现一批宋金时期具有典型时代气息的杂剧乐舞砖雕,宋代伎乐人物砖雕’一组,衣纹线条流畅,持各类乐器,有趣的是头皆戴牡丹,这是两宋各阶层‘男子簪花’的实物再现。据载,无论朝廷礼仪还是民间节庆、喜事等场合均流行‘男子簪花’;‘金代伎乐人物砖雕’则表现出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特征;特别是两件金代‘乘狮童子飞仙’,题材罕见,线条流畅,动感极强,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堪称宋金砖雕中的极品。宋金砖雕是宋金时期市民文化与杂剧、南戏等艺术发展的文物呈现。”

 

  据介绍,此次普查还整理出一批颇具价值的明清铜佛道造像。佛教方面包括明清铜佛、度母、送子观音等像;道教方面包括铜真武大帝、文昌帝君、八仙之铁拐李等神像。“这些佛道类造像不少为明中晚期铜像,质地精良,艺术性高,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展示教育价值。”叶杨说:“除了造像艺术,还发现一批‘明法华彩人物陶俑’。‘法华彩’是元代北方民窑创烧的一种陶瓷产品,吸取了山西壁画彩绘艺术。这组明代法华彩人物俑塑造生动传神,极具艺术性,是明代法华彩陶瓷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叶杨表示,通过此次文物普查还发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博物馆文物征集渠道畅通,来源十分多元,文物征集收藏工作取得相当大的成果,除深圳本地考古发掘文物外,包括国家文物交流中心拨交、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移交、深圳市公安局移交、深圳海关缉私移交、社会捐赠以及陕西、河南、青海等文博单位调拨等诸多方式,基本形成了当前博物馆的收藏体系,充分显示了当时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田的优越性。

 

  “经过普查,我们了解到,古陶瓷、先秦青铜器等方面收藏深圳位列广东省首位。”叶杨表示,近年来,文物征集渠道不畅,体制存在诸多不顺,重要文物的征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严重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如何提升馆藏文物数量与质量成为深圳博物馆发展的当务之急,期待更为有效合理的文物征集办法尽快实施。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