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服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撒拉族服饰
 
  撒拉族服饰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撒拉族服饰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教风情;其次,由于与回、藏、汉等民族服饰的相互融合,撒拉族的服饰大体又与回族相似,同时也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

  撒拉族男子最早的衣着穿戴,颇具中亚游牧民族的风格,男子一般头戴卷沿羔皮帽,穿圆领长衫,束绸或布制的腰带,佩挂腰刀,下穿大裆裤,脚穿半腰靴或"洛提"(一种用牛皮缝制的船型鞋),撒拉人将这样的装束称为"袷木夹"(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尔后,撒拉族服饰随历史的发展而缓慢地演变,撒拉族男子服饰与回族服饰比较近似了,区别在于他们的上衣一般较为宽大,腰间系绸布带。撒拉族男子通常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夏天爱穿白汗褡,外套青夹夹,俗称"白布汗褡青夹夹",即白衬衫上套一件黑坎肩,这样的服饰,黑白对比鲜明,显得干净文雅。在腰间则系一条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带宽,长衣带窄,下穿黑、蓝色长裤。结婚时,男子的腰束用红、蓝缎子缝制并绣有各种花卉图案、缀有绣带的"绣花围肚",脚穿绣花袜子和布便鞋。冬天他们喜欢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老年男子则常穿两侧开衩的长衫,撒拉语称为"冬"。做礼拜时头上缠着"达斯达尔",一种长约数尺的白布。在色彩上撒拉族男子服装以白、黑色为主,忌讳红、黄色及花色繁缛的服饰。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

  早期,撒拉族妇女多穿长连衣裙、长裤、短筒靴,头戴赤青缲丝头巾。明末清初,妇女外出劳动时,用青布缠头,喜庆节日身披宽敞的绣有花边的披风。后来受生产方式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居住区的回、汉、藏等民族的同化,撒拉族女子服装的式样与原料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更具农耕民族的特色,短装越来越多,棉布、绸缎的使用不断增加。如今,撒拉族姑娘喜欢穿颜色鲜艳的大襟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身穿长裤,脚穿绣花鞋,显得妩媚俊俏,颇具特色。中年妇女的衣服较长,裤脚一般触地,脚穿绣花翘尖的"姑古鞋"。冬季,中老年妇女服装多为颜色素净的大襟夹棉长袍。由于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撒拉族妇女普遍戴"盖头",所戴盖头还颇有讲究,撒拉族姑娘一般婚后戴盖头,新婚妇女戴绿色的,象征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中年或婚后生有小孩的戴黑色的,象征成熟练达、沉稳持重;年长者多戴白色,象征白净无瑕、自然朴素。做礼拜时,妇女普遍戴上盖头,且要求遮盖除面部外的头部其它部位。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

  过去,撒拉族服饰的质料以平布或白布为主,多数穷苦人只能穿自制的褐衫或毡衫,只有少数富贵人家穿得起斜纹布和毛蓝布。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无论是服饰的质地还是款式都已今非昔比,日趋现代化。如今,撒拉族妇女们身穿五彩缤纷的化纤、绸缎及毛料时装,头戴质地优良的乔其纱盖头;男子多穿毛料中山服和西服,脚穿新式皮鞋。

  宗教对撒拉族的服饰也有很大影响,婴儿一降世,就穿上无领、无扣的白色衣服,意味着孩子清白圣洁地来到了人间。孩子一会走路,服饰就有性别的区分,女孩普通穿花衣,扎辫子,颈佩三角形白护符,里面装避邪的经文。

  另外,撒拉族人对服饰的利用方面,还有一个非常具有本民族特色且特别有趣的地方。撒拉人冬穿皮袄,袖子长且宽,因此过去撒拉人都是在袖筒里讨价还价,进行交易。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撒拉人的穿着逐渐改为制服或西服。即使有人穿传统的皮袄,其袖子也不是太宽了。所以,今天不少撒拉人捏价改在羊皮袄下面。专事羊皮买卖的,则将羊皮往手上一盖,即进行交易。

  撒拉族的简介

  撒拉族,一个从古兰经里走出来的民族。相传,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传说撤鲁尔即乌古斯汗之孙,塔黑汗之长子率其部众原住唐代中国境内,后西迁中亚。元代取道撒马尔罕,东返中国,行至西宁附近定居。撒拉族人民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因而得名。如今,撤拉族生活在我国的青藏高原边缘,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郸乡和甘肃省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一些乡村。现有人口10万左右。由于受周围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撒拉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