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壶艺术

到了清代,紫砂茗壶的制作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品种增多,造型丰富多彩,仿古形、花果形,几何形,壶式繁多,泥料配色也更丰富,朱泥、紫色仍为主体,还有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种色泽。

  到了清代,紫砂茗壶的制作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品种增多,造型丰富多彩,仿古形、花果形,几何形,壶式繁多,泥料配色也更丰富,朱泥、紫色仍为主体,还有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种色泽。制壶技艺、装饰手法都有新的创造和发明。这时期的艺人,有在雕塑及款式方面取得独特成就的陈鸣远,有善仿古式并以竹刀代笔镌刻壶铭书画的陈曼生;有以精巧取胜的杨彭年、杨凤年兄妹;有以浑朴见长的邵大亨、黄玉麟诸名家。他们毕智穷工,技艺辉煌,传世作品都美妙绝伦。这些名家巧匠的艺术品,在清代已极为珍贵,所以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珍同拱璧,贵为珠玉。

  自清代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为止,是紫砂茗壶造型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装饰风格也发展到顶峰。制壶名家辈出,代有精品,壶形月异,不仅作为每年贡品进献朝廷,还运销海外。

  这时期的紫砂壶艺术,以陈鸣远为代表。陈鸣远是继时大彬后最伟大的宜兴陶人。他继承了明代的余风,并且开创了清代壶艺的新风貌。在这段时期,紫砂茗壶的造型开始有了改变,就是筋纹器型与自然形体相溶合,而后再被自然形体所取代。紫砂茗壶的装饰手法空前多样,除了继承明代的镌刻壶铭书法以牙,还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印贴簇花、粉彩、珐琅彩、炉均釉、搅泥、镂空、包漆、包锡、镶玉、磨光等多种工艺手法,因器思变。特别是泥绘及彩釉装饰有着极高的成就。自清初以降,制壶艺人的名款常以图章形式留于壶底及壶盖内,也有择刻诗词并留年款的。

  清代眦砂茗壶的制作,一方面由于工艺日益清进,制品日趋完善kl一方面紫砂茗壶的装饰,采用浮雕、印花、贴花、加釉加彩等工艺,日趋华丽,适应宫廷皇室的奢华风尚。因此,紫砂茗壶也被宫廷看重,最终成为贡品。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间,壶的造型丰富多样,传统的几何形圆器继续得到发展,方器非常流行,筋纹器仍普遍制作。此外,由于写生技巧成熟,仿生的自然形体造型蓬勃兴起,留下了许多状物形精致入微的精品佳作,开创了一代宜兴紫砂秀丽、工雅的壶艺风格。

  嘉庆、道光年间,紫砂茗壶的制作由于文人士大夫的直接参与和提倡,在造型与装饰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浓厚的文人趣味,壶艺风格为之一变,一扫乾隆时注重艳丽妍巧的风气,式样转趋典雅古朴,盛行刻画装饰,书法、绘画、篆刻成为主要装饰手段,与之相适应,茗壶造型也变为以几何型为主,壶体光洁,线面简练,扩大了壶体的装饰面积,更宜于书、画、铭文、篆刻的表现,使紫砂茗壶的书卷气、金石味更浓烈,造壶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人参与制壶,是嘉庆、道光年间紫砂壶艺突出的时代特征。虽则前代已有,但唯此时期独盛,而且成为紫砂壶艺的主流,给予壶艺发展以极大的推进。首创者为嘉庆时文士溧阳知县陈曼生,后继者有瞿应绍、邓奎、朱坚、乔重禧等一批文人。这类紫砂茗壶的壶底部、壶盖内、壶身上常留下定制者、制作者及刻书画铭文装饰者的名款。

  曼生壶对紫砂壶艺术化的贡献大致有三点:第一,创作了一批具有文学意义的壶铭,提高了紫砂茗壶的文化价值;第二,把篆刻用于紫砂茗壶装饰,使茗壶成为成熟的艺术品,增添紫砂茗壶的艺术价值;第三,设计创新了一批新壶式,使几何形壶式获得突出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紫砂茗壶的造型艺术。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