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里村郑氏节孝坊岌岌可危 农村文物该如何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天,记者来到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溪镇仓里村,想一睹位于该村的郑氏节孝坊风采。

 

  仓里村就在公路旁边,是个有着2000多人口的大村。走过曲折弄堂,来到郑氏节孝坊跟前。谁料,该牌楼与记者出发前搜索到的网络图片已大相径庭了:郑氏节孝坊的宝葫芦,亦消失得无影无踪。眼前的节孝坊主梁已经严重开裂,岌岌可危,也许用不了几年,这座节孝坊就不复存在了。

 

  破败的节孝坊

 

  郑氏节孝坊的四周,是密集的民居,节孝坊周边杂草丛生。

 

  怎么会这样啊?住在节孝坊边上的村民胡淑玲叹息道:“这可是老祖宗留下的,败落成这个样子,真的很可惜,不知什么时候会来修复这座牌楼。”

 

  她告诉记者,节孝坊顶上的宝葫芦,是在今年春节时掉落下来的,因为怕被别人捡走,以后找不到,所以她就和丈夫一起把宝葫芦搬回家,放在家里保护起来,等到政府来修复的时候,再装回原位。

 

  问起这座牌楼的来历,胡淑玲说,听说是以前皇帝为了褒奖一位战死沙场的胡姓将军的年轻妻子而修建的。

 

  通过资料查询,郑氏节孝坊建于清雍正七年,为胡岳钟之妻郑氏而立。至于胡岳钟是不是将军,汤溪县志上并无记载。胡淑玲的说法,应该只是口口相传的民间说法,还有待文史资料的印证。

 

  精致的节孝坊

 

  仓里村郑氏节孝坊为仿木石结构,全部用青石雕刻砌筑,三间四柱五楼。明间设下枋、花枋、定盘枋,下枋为月梁式,左右刻出云卷。下面左右设雀替承托,以减少下枋跨度。下枋与花枋间设四段穿枋柱。花枋正面中间刻“钦褒节孝”四个大字,右侧竖刻小字“大清雍正七年七月”,左边竖刻小字“节妇胡岳钟之妻郑氏立”。花枋反面偏左刻“节孝”两个大字,右侧竖刻小字“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浙江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管理抚事加六级记录一次文军功记录一次李(讳)卫、提督浙江等处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一级记录二次王(讳)兰生、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二级程(讳)元章、金华府知府胡(讳)文溥、通判于(讳)文口、汤溪县知县任(讳)之俊、典史刘(讳)朝口、儒学教训吴(讳)超俊、训导叶(讳)遇春”,左侧竖刻小字“节妇胡岳钟之妻郑氏立”“雍正七年七月榖旦”。定盘枋上各楼均用斗拱承托,屋顶为歇山式顶,屋面举折平缓,由青石拼合而成,屋面刻出瓦垅、戗角、勾头,各楼屋脊鱼龙吻相对配置,翼角微微翘起,正楼屋脊中间设葫芦状火焰珠。

 

  仔细看,节孝坊正楼上面花板正面浮雕“麒麟、猴”等瑞兽,反面浮雕“飞凤、祥云”等。正楼的石匾匾额竖刻“恩荣”二字。次间低于明间,设下枋、花枋、定盘枋。下枋下设雀替。下枋、花枋均浮雕瑞兽“麒麟、奔鹿、飞马”等。枋柱下设抱鼓石稳固,中柱在前后,边柱在前后侧三面,抱鼓石有缺失。

 

  据调查,郑氏节孝坊以整体比例协调,石刻精美,保存较为完好的特点入列婺城区文物保护点。

 

  节孝坊有故事

 

  来自汤溪县志的记载是,仓里村郑氏节孝坊是当时朝廷为褒奖胡岳钟之妻郑氏节孝而立。胡岳钟过世时,妻子郑氏才22岁,郑氏在家孝敬公婆,抚养小孩,与四邻为善,终身未再嫁,历时40余年。她的事迹得到乡邻的称赞,后来地方各级官员把郑氏的事迹向雍正皇帝作了汇报,雍正皇帝下旨修建了这座节孝坊。

 

  胡淑玲告诉记者,这座牌楼以前立在村子最东边的田野里,牌楼就坐落在进村的大路上,进村的大路就是两边柱子的距离,进出村子都要从牌楼下经过,后来那条路废弃了。牌楼是属于他们生产队的,现在周边的泥墙,就是以前风车屋的墙壁。文革期间有人曾经来拆除郑氏节孝坊,她的公公胡六奶以牌坊下是自己生产队的风车屋为由,与村民一起进行了阻拦,才没有被拆除。不过,目前该牌楼已在村子中间,位置相当隐蔽,没有村里人带,不容易找到。

 

  胡淑玲带记者来到牌楼底下,指着一块倒伏在地上的石碑说,以前也说要来修复过的,还运来了这块石碑,结果,就没有下文了。石碑朝上一边没有文字,从它的外部结构来看,估计应该就是文保部门制作的说明牌坊历史的石碑,只是不知道朝下那一面是否已经刻了说明的文字。

 

  如何保护农村文物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文化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通过鉴赏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建筑,以及参加当地独有的各种文化活动来寻求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风尚,要想让旅游者想来,并愿意留下来,那就需要对地域性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

 

  岌岌可危的仓里村郑氏节孝坊现象,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想象。雍正七年为1729年,如此算来,眼前这座郑氏节孝坊已有387年的历史,按目前的情况看,也许不用多长的时间,它就会彻底坍塌了,一座原汁原味的节孝坊,将杳无踪迹。真到那个时候,那么我们的后人和游人,就只能从网络上查看照片,或者也和其他一些古建筑消失的地方一样,再去花巨资建造一所仿制的出来供人们观赏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