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动物标本制作师:续写生命传奇
标本制作师单鹍正在修饰北极熊标本的鼻子。
老虎钳、牙刷、镊子、手术刀,走进龙吴路上海自然博物馆标本制作工场之前,你很难把这些工具和“赋予动物第二次生命”这样光荣伟大的工作联系起来。实际上,“标本制作是一项超冷门的职业,目前在中国不足百人,也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开设这个专业。”张汤铭告诉记者。
张汤铭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制作师,从物流专业毕业的他,从上海科技馆的讲解员干起,“半路出家”学习标本制作,一干就是8年,先后有130多件标本作品出自他的双手。
说起动物骨骼标本制作,张汤铭有一手绝活。不同动物的骨骼结构各异,非常复杂,仅仅猿类的一个手掌就有多达几十块骨骼。“张师傅”分拣骨骼不靠编号,仅靠触摸和观察,便能做到心中有数。这项“识骨寻踪”的技艺背后,是长期的琢磨与练习。
“记得有一次做秃鹫,被翅膀上的一对小骨头弄晕了,想了很久还是不明白应该搁在哪儿。”张汤铭笑着说,“后来实在没办法,跑去快餐店买了个烤鸡翅,这才弄明白。”
“我们曾经用两天时间剥了一只大象的象皮,那只象高2.8米,体长3米,就5个人干,你说这活儿有多难吧”,说起自己制作标本的经历,上海科技馆标本制作中心副主任单鹍有故事:“还有一次在一个抹香鲸搁浅死亡的现场,我们踩着没膝的淤泥走过去,因为已经很长时间了,抹香鲸体内的沼气积在肚子里,胀得鼓鼓的,我就和他们说这有可能会爆开,赶紧得走远点。这东西一旦爆开,那鲸一肚子腐败的血水喷出来,那腥臭味让人印象深刻。”
并非外出才有机会体验这种气味,在标本制作工场的院子里,就能看见几口水色发绿的大盆,里面浸泡着动物的尸体——“这是我们利用自然界的细菌分解动物肌体,获得动物骨骼的方法”,张汤铭告诉记者:“还好我有鼻炎,也闻不到多少味道”。
除了气味,标本制作师的挑战还有灰尘。上海自然博物馆现有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对外展示,如同房间需要打扫,标本制作师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这些标本进行定期养护。
“我们每年得对这些标本进行两轮养护,要不然积在这些标本上的灰尘会让它们看上去黯淡无光,没有生命的光彩,就不真了”,单鹍边介绍边给北极熊清理“毛发”,一会儿用吸尘器吸,一会儿用毛刷细致地梳理,一个男人粗糙的手,抚摸在北极熊白亮的毛皮上,竟是那么温柔。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