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把丝绸博物馆做成文化招牌
2016-05-27 15:58:48 作者:瞿妍 吴迪 来源:新华日报 已浏览次
5月18日,适逢“国际博物馆日”,历时30个月的整治提升建设,苏州丝绸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经过全面提升改造,丝博如“春蚕蜕变”般展现在众人面前。
新建展馆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增至7500平方米,形成了历史馆、现代馆、科普体验馆以及桑梓苑四个主要展区。除了展现丝绸藏品、丝绸文化、丝绸文物复制与修复、对外展览与交流等方面的骄人硕果外,新馆还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功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个属于苏州的全新文化窗口。
“升级版”丝博全新亮相
与千年的北寺塔遥相呼应,改造一新的苏州丝绸博物馆是一座现代风格和古典韵味相融合的艺术建筑,蜿蜒曲折的汉白玉墙面上,矗立着三尊端庄圣洁的雕像: 采桑女、浣纱女和织绸女,无声诉说着丝绸文明的古往今来。
走近博物馆,首先会被广场上空新建的“四方的雨”所吸引,该艺术装置垂下来的线条象征着江南的细雨和圣洁的蚕丝,虚实映衬,游客由此移步入馆,仿佛置身于古今“丝绸之路”的时光穿越之中。它也将苏州丝绸博物馆三个独立的展馆巧妙连成一体。
改造后的展厅陈列布展融入了大量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游客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对展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苏丝博的主要展区,历史馆堪称中国丝绸的一部文明史,展示了中国丝绸的发展历程。下设古代厅、蚕桑居、织染坊、贡织院、民国街和非遗厅6个部分。古代厅里,春秋战国、两汉的丝绸文物复制品,唐时丝绸残片,明清时期的服饰珍品无不诉说着中国丝绸的骄傲。蚕桑居内生动展示了蚕的一生。最具特色的染织坊内,机杼声不绝于耳,精湛的丝织技艺在此得以传承和保护。
新建的现代馆则是近代苏州丝绸工业发展史。该馆分上、下两层,一层的展陈以1949年之后苏州丝绸业的发展为主要内容,展品中包括了丝绸机械、以 “塔夫绸”、“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为代表的苏州丝绸经典产品,展现了现代苏州丝绸的实力。
面积约360平方米的少儿科普体验馆也是此次整治提升工程的一大亮点。该馆充分将寓教于乐的理念融入设计中,走进馆内,仿佛徜徉于蚕桑知识的海洋。
对外展示的重要文化窗口
从古代的鼎盛到今天的传承,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像苏州一样依然保持这丝绸之府的美誉。作为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苏丝博为苏州丝绸乃至中国丝绸都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丝博的建立和如今的整治提升都与一个人密不可分,她就是著名丝绸专家钱小萍。1989年10月,在钱小萍多年的呼吁创建下,苏州丝绸博物馆在桃花坞唐寅祠内应运而生,钱小萍为首任馆长。两年后的1991年9月,苏州丝绸博物馆新馆在人民路落成开馆。经过20多年的使用,原有规模已经无法满足展品陈列、游客和产业发展的需求,2012年,钱小萍再次向市政府呼吁改造提升。2013年11月,市财政拨款7200余万元,对丝博进行全面整治,这才有了游客们今天看到的丝博。
据了解,从4月20日试开放以来,丝博已接待游客6000余人。有统计数据显示,从1989年借唐寅园开馆以来,苏州丝绸博物馆累计已接待200多万国内外游客。
“现在外国游客来苏州,都会把苏州丝绸博物馆作为一项必行的日程。”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丁怀进告诉记者,在往年的参观游客中,外国游客甚至占到了参观总人数的80%,这个数据不仅说明丝博在苏州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作用,也更能看出其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在很多外国朋友看来,丝绸和瓷器一样,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载体,他们认为,认识一座城市,认识一个国家的最好途径就是去看博物馆”,丁怀进说,苏州丝绸博物馆正承担着向世界展示苏州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功能。
“跟苏州博物馆不同,丝博是代表着苏州特有的丝绸历史文化的专业博物馆,在这里,游客们都可以切身体会到苏州独有的文化沉淀。”苏州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商大民说,“丝博是苏州对外宣传展示的重要文化窗口”。
用创新再谱发展新曲“为什么丝绸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热不起来?”5月18日的丝博开幕式论坛上,知名的拍卖师、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场以“丝绸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市场”为主题的论坛是丝博举办的首次丝绸跨界论坛。国内丝绸界知名学者、当代艺术家、艺术品市场专家和苏州的丝绸人就“丝绸艺术品如何再次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改造后的苏州丝绸博物馆不再只是单纯的丝绸文物的收藏基地、展示基地等功能,还新增了为行业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功能,将举办各类行业重要会议,定期邀请文博系统、高等院校、丝绸行业等领域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等。丁怀进说,希望这些平台的搭建能为行业内的人拓宽思路,开拓视野,能让大家跳出自己的领域共谋苏州丝绸的发展。
而新馆开馆当天,一场名为“丝镜——与当代艺术共舞”的艺术展览正在现代馆二楼开展。艺术展策展人LINDA说,“与老馆展示传统文化和手工制造不同,新馆立足于当代艺术和现代设计。前者能让新馆树立起学术高地,成为艺术家及业内人士向往的艺术殿堂;后者则让更多的观众走入博物馆,让博物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苏丝博还将与社会合作,利用馆藏资源作为设计源泉,以创新的思维把流行元素融入其中,创意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商大民说, “这不仅能推动丝绸在文化和市场中的回归,更能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这一切的努力正让苏丝博文化 “活”起来。“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强开放合作、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举办精品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服务活动,让丝博真正成为一个承载历史、服务当下、创新未来的文化休闲时尚之地。”丁怀进说。
责任编辑:angela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