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方兴未艾——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研讨纪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分组讨论中,共有31名正式代表、25名列席代表参加了公共考古组的发言与讨论。来自各领域的学者、学子齐聚一堂,考古人、博物馆人、媒体人、出版人相互切磋经验,交流成果。

 

  公共考古的反思与思考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分享了一些他对公共考古的感想。他认为目前公共考古的内容相对单调且持续性差,公共考古应覆盖考古学的方方面面,如理论方法与技术、考古人物、遗迹遗物等。只有做到全方位,才能真正的长盛不衰。同时他提出公共考古要注意三方面的倾向:首先,针对文史专业的考古活动较多,故应将受众范围扩大;其次,考古活动要避免运动式、突击式倾向,要成为日常式、连续式、自觉式的行动;第三,做公共考古不仅为招生需要,更是提高全民素质所需要的。一切有利于考古传播的方式都可以尝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简要介绍了庙底沟文化彩陶鸟纹主题的形态、演变、象征意义,讨论了鸟纹鱼纹这一特殊组合。随后他谈到了他对公共考古的几点思考,他认为公共考古是考古工作者的责任。目前,公共考古队伍庞大,所有考古工作者都应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作用;王老师打趣地将考古比喻为“招魂”,先人故去但遗留下来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解释。在谈到公共考古应该怎么做时,王老师建议:公共考古就是要向公众展示,多给公众参与的机会,希望能开放发掘、整理现场。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这个学科,改变公众对它的偏见,虽然面对公众但不能降低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让伪民科来非议我们的学科文化。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的演讲题目为《公共考古从我们考古工作者自身做起—我心中的“人民的事业”》。他强调公共考古要从“我”做起, 不应纸上谈兵,也不应蜻蜓点水,应该以科学化、专业化的精神准确、及时、有趣味、有知识点地向人民汇报和交流考古发现的历史。他还强调,一定要努力写好考古报告,这是公共考古的重要内容,要注意专业性与通俗性并重。另外,博物馆是考古大众化的重要出口,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方先生希望每位从业者“术业有专攻”,不忘初心。最后,方先生说明了考古事业如何面对出版业和新媒体,建议专业类期刊、专辑增加投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认为文物考古服务于大众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整个民族和社会,考古人拥有俯瞰整个历史文明进程的独特视角,掌握解释社会发展轨迹和人类文化流动的话语权。发现和利用考古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满足单纯的公众兴趣,也不限于服务文物保护和经济开发,更是一种文化归属的自我确认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从而在更高高度和更深层面服务于整个社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并建议将公共考古提升为国家工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