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5年内实现百家博物馆建设目标 人们在博物馆流连忘返

  趁着周末,5岁的韦宇浩和爸爸走进了广西自然博物馆,“生命之美——走进斑斓的蝴蝶世界”展览中展出的珍稀的中国金斑喙凤蝶标本和巴西、秘鲁的“光明女神”标本都让他流连忘返。韦宇浩的爸爸说:“如今城市里的孩子很难见到如此种类繁多、色彩斑斓的蝴蝶了,这个展览做得很棒。”

  从今年初就开始展陈的“生命之美——走进斑斓的蝴蝶世界”展览,被评为广西第一届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这个展览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采用了丰富多元的展示手段,既从科学的角度普及蝴蝶的知识,又有绘画、标本制作、拼图等互动环节给观众不同的体验。”广西自然博物馆馆长陈运发认为,兼具科普性、观赏性、艺术性和体验性是人们选择走进展馆的原因。

  2011年,广西建成开放并布展的博物馆仅有8家。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日渐增加,走进博物馆观看内容翔实、形式丰富、服务优质、寓教于乐的展览,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

  2011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百家博物馆的意见》,提出5年内建设百家博物馆的目标。随后,一批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八桂大地。如今,广西共建成各类博物馆189家,基本形成了以自治区级博物馆为龙头,地市级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给群众逛博物馆提供了便利和多元选择。

  “我们对广西博物馆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同时组织建筑学、博物馆学、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安防和消防等方面的专家赴各地现场指导。”广西文化厅副厅长顾航表示,通过大馆帮扶小馆、小馆支持大馆、馆际联合等办法,各市、县博物馆建立起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藏品体系,形成广西藏品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体系。

  以展示玉林岭南都会历史地域特色的玉林市博物馆在筹备之初就得到了区级博物馆的帮扶。玉林市博物馆馆长李长江介绍,广西民族博物馆为其编写了陈列大纲并培训讲解员,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文物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开馆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所支持的桂东南文物精品特展更是引发当天的观展热潮。“帮扶机制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李长江坦言。

  在5年的时间里,博物馆建设也不再是文化部门的独角戏,行业、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也纷纷加入到博物馆建设队伍,如今广西民办博物馆数量已达到135家,发展势头强劲。

  柳州市桂饼文化博物馆是锦桂楼的第5代传人薛春雄举债200多万元所建的,兴建的初衷是不想让老一辈留下的糕饼手艺尘封在仓库中。他的想法很快便得到了广西各个糕饼世家的支持,纷纷把手中的老物件捐献出来。

  为降低博物馆建设门槛,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还就部分权限实行“简政放权”,如授权柳州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行政辖区内民办博物馆的设立进行审批。2014年,柳州对民办博物馆的开办运营实施经费补助,对依法设立的民办博物馆一次性补助不超过30万元的经费。如今柳州拥有38家民办博物馆和1个博物馆集群区。

  但同时,随着博物馆数量的增长,行业、企业、民办博物馆条块分割、人才和资源分散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适应新形势,广西成立了博物馆协会及11个专业委员会。“通过广西博物馆协会对各博物馆的组织,在其间实现了更好的管理,推动了广西博物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广西博物馆协会会长吴伟峰说。

  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工作指导意见》,推动博物馆纪念馆的藏品活起来。同时,为促进各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的提升,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广西组织了第一届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进行评优,鼓励广西各地博物馆多办具有地方特色、制作精良的陈列展览,让更多的群众主动走进博物馆,并在博物馆内乐有所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与文物安全督查处处长莫志东表示,广西还组织了“文博十佳讲解员”“博物馆文创产品大赛”等系列评选,在博物馆间形成了良性竞赛。

  此外,广西每年区级以上财政安排免费开放经费达到5100万元,共有122家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各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而组织的“畅享民歌”“品味广西”“手拉手科普惠民”等系列活动也成为广西博物馆的品牌,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

  从简单的文物陈列到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辅助陈列,从单调的图文展示到结合内展、外展,线上、线下互动体验等手段的展陈效果,广西博物馆的建设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服务质量和体验效果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把逛博物馆作为学习知识和日常休闲的选择。据统计,2015年广西各级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次,社会教育效果显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