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的由来与收藏

据《伞物纪原》载:“六韬曰: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太平御览》也引《通俗文》曰:“张帛避雨,谓之繖,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由此可见,古人最初把伞叫作“盖”,由于是用丝帛制作而成,所以又称作“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伞,古称为“盖”。即遮阳挡雨之用具。

 

  据《伞物纪原》载:“六韬曰: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太平御览》也引《通俗文》曰:“张帛避雨,谓之繖,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由此可见,古人最初把伞叫作“盖”,由于是用丝帛制作而成,所以又称作“繖”。古时:“繖”与“伞”两字相通,到了唐朝,李廷寿所著《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此后就都用“伞”这个名称了。

 

  伞在古代除了遮阳挡雨之外,还被列为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象征物,俗称“罗伞”。帝王将相出巡时,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乘坐的车舆口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到了后魏时期,根据官位的不同“罗伞”的大小、颜色都有严格的区别。这种习惯一直传袭到了明朝。

 

  我国是最早发明伞的国家,据《史记》“舜以伞自杆”之说,伞在我国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关于伞的来历却一直传说纷纭。一说:“春秋末年,巧匠鲁班之妻云氏为丈夫送饭,因不堪日洒雨淋,便巧手修竹,劈成细条,用丝相连,再将兽皮蒙于其上,这样便收扰如棍,张开如盖,虽称之为伞。二说: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黄帝的战车上有五彩云气象盖子一样笼罩,遮挡了敌人的水火烟毒,人们得到启发而发明了伞。另外还有:丽人游春,荷叶遮阳之说;樵夫行路,蒲叶挡雨之说等等。

 

  纸伞是汉朝以后才出现的,唐时传入日本,十六世纪传入欧洲。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受伞的启发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降落伞,十八世纪发明的伞齿轮,也是依照伞的截面形状而设计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伞的制作工艺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其花色款式更是琳琅满目。除了我们日常所见的晴雨伞、情侣伞、时装伞、折叠伞之外,尚有:杆柄如杖、结实耐用的助步伞;小巧别致、充满童趣的儿童伞;绣编勾织、雍容华贵的丽人伞;状似凉帽、潇洒实用的帽子伞;形式隐蔽、暗藏杀机的杀人伞;外秀内刃、掩凶藏险的刀剑伞;背景特殊、红色一片的文革伞;其貌不扬、但历史悠久的油纸伞;商味浓重,花样百出的广告伞等等。

 

  伞的形状除圆形之外,尚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其伞杆,即有竹、木、塑、钢、铜、铝之分;其伞面,更有油纸、丝绸、尼龙、塑料、平布之别。目前我们所见市面上最小的伞为:“牙签伞”,其撑开后的直径仅为7cm。而迄今为止,最贵最大的伞则是在四川泸州第六届国际名酒节上展现的,这把巨大的红油纸伞高约8米,撑开直径为12米,伞下可同时摆放12桌酒席,目前价值约10万元人民币。

 

  伞在我国的制作与应用虽由来已久,但将其作为一种收藏却是鲜为人知的。笔者即可称为此项收藏的先行者。在过去的10多年里我处处留意,痴情收藏了许多奇形怪状的伞,如:地图伞、报纸伞、儿童伞、生日伞等等。除此之外,我还收藏了众多与伞有关的藏品,如:邮票、信封、明信片、画片、年历片、瓷塑像、文化衫等,使之形成了一个迷人的“伞世界”。

 

  目前,收藏伞的人已越来越多,他们在收集民间普通伞的同时,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油纸伞”、“文革伞”、“广告伞”和那些造型独特的伞。油纸伞虽其貌不扬,但历史较长,存世之物越来越少;而“文革伞”伞面和伞杆上的红太阳、语录、老三篇则展示出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备受青睐;至于那些企事业单位用于宣传或馈赠的广告伞,则更是市场经济时代稍纵即逝的“宝物”,收而藏之,其乐融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