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建窑的胎釉有何特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建阳窑又称建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永吉镇,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宋代瓷窑,但出土文物和文献则表明建阳窑从晚唐、五代始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

 

  建窑本来是江南地区的一处民间瓷窑,北宋晚期由于上层社会斗茶的特殊需要,才开始烧制专供宫廷用的黑盏。

 

  1.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建窑瓷器的胎土含铁量高,故胎色多呈浅黑色或深褐色,文献上称之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胎体较厚,胎质坚密。茶盏里外挂釉,釉层很厚,乌黑晶亮,玻璃化程度高,流淌严重,有的流过圈足,出窑后要将过长的流釉敲掉,否则圈足会高低不平。

 

  2.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因釉色细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称"兔毫盏",按其釉色又叫"金盏"、"银盏"和"蓝盏"。"蓝盏"更为可贵。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穷。

 

  黑釉原本不是讨人喜欢的颜色,但聪明的窑工们经过了无数次的反复实践,利用釉中所含的氧化金属的呈色原理和窑温火焰的机理,烧出了富有变化的结晶釉或窑变花釉。如玳瑁,有的在黑色釉地上呈现出条状和油滴状结晶,此外在黑釉上用刻花、划花、剔花、印花装饰技法予以美化;有的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世称“兔毫盏”,兔毫有黄、白两色,称金毫、银毫;也有呈油滴状结晶,因酷似某种尽善尽美的羽毛而被称为鹧鸪斑;还有极少数窑变花釉,会在不规则的油滴周围形成窑变蓝色,器底刻“进盏”、“供御”字铭,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尤为珍贵。相传:当时浙江天目山一带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学为荣,回国时许多人携带寺庙中使用的建窑黑釉盏,一时间这种黑釉盏在日本成为时尚。建窑系产品除大部分为茶盏外,另有少量钵、玉壶春瓶、小罐、小壶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