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现代服务能力 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

  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最便捷的方式莫过于走进博物馆。

  刚刚过去的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惠州市博物馆邀请省文物专家免费为市民鉴宝,同时开展文物捐赠、文物咨询、文物展览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让不少市民与博物馆及文物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博物馆承担着向公众传播文化和思想,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然而,不少城市的博物馆却普遍面临活动日观众多而平日冷清的尴尬。对于不少市民来说,博物馆仍是一种偏高雅、高冷的场所,一年难得逛上一次。

  据《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报道,近年来,惠州市博物馆(含东江民俗文物馆)年均接待量为45万人次,年均举办展览25场以上。尽管总体数据可观,但据市博物馆负责人坦言,这些参观人群主要来源于博物馆不定期承办的各类艺术展和参观活动,平日里真正来馆内看展的人并不多。同时,“你展我看”的单一服务方式也让博物馆难赢得“回头率”。

  毋庸置疑,这跟博物馆整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有极大的关系。报道称,惠州市博物馆当前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馆藏文物少、文化产品研发不足,以及服务水平不高的现状。如馆内真正符合入藏标准的文物不足4000件套,国家一级文物仅1件,馆内无高级职称人才和具备文物鉴定、修复等资质的人才等。

  实际上,现在的博物馆,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静谧幽深的文物陈列室,它正在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这就要求博物馆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当前,不少博物馆拓展了讲座、课堂、书吧、茶馆、戏坊等功能,同时运用“科技+”、“互联网+”手段开发了一些旅游、文化创意、影视以及相关体验产品,受到观众青睐,这方面值得借鉴。

  著名科幻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一家历史博物馆陈列着史前生物、古代战士等珍贵文物,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文物穿越时空全部活了过来,演绎出壮丽的奇妙情景。于是,不少博物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将人们的美好幻想转化为虚拟体验,既让古老文物“活”了起来,也赢得了观众和市场。

  因此,只有树立现代化服务意识,提高现代服务能力,不断丰富博物馆文化产品和管理方式,才能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让深奥的科学“动”起来,才能让博物馆文化真正发挥其作用,走入寻常百姓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