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化学者聚集山西为保护开发陶寺遗址献策

  20日,在山西省临汾市举办的“华夏之根文明之旅”帝尧文化·旅游·经济研讨会上,20余位著名的考古、文化学者,针对陶寺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建言献策。山西省委副书记楼阳生,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等人出席。

  据主办方提供的资料介绍,临汾古称平阳,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山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在临汾、北京召开会议,对陶寺遗址就是尧都达成广泛共识,使尧都平阳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大量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和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临汾是最早“中国”。

  记者5月17日跟随“华夏古文明 魅力新山西”媒体采风团探访陶寺遗址。遗址现场,绿油油的麦子迎风摇摆,一条深沟横亘东西。据负责陶寺遗址考古工作多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介绍,这条深沟原为尧都的“长安大街”,约10米宽,后因地质运动等原因不断下陷,形成深沟。

  在陶寺遗址,记者看见在世界最早观象台残存上方,十几根被复原的石柱排列成一条弧线。据何驽介绍,古人通过石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塔尔山日出方位以确定季节、节气。

  20日,在研讨会现场,楼阳生表示,尧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根文化、源文化,其中蕴含的德治、和合、中道、民本等文化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薪火相传的生命基因。

  研讨会上,何驽表示,目前,陶寺遗址亟待保护和开发。他提出,在临汾市和襄汾县之间的合适地段,打造“尧都考古主题公园”,以陶寺遗址考古与尧文化为素材,吸引游客。同时,利用世界最早观象台,为游客提供独一无二的观测之旅,并发掘陶寺遗址的周边产品等,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作为在陶寺遗址工作多年的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说,可以陶寺遗址两条深沟为主干道,沟外聚集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向游客呈现一种从外看原生态、从内看车水马龙的世外桃源景象。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强调,从长远看,在保护好的前提下,把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旅游结合,进行适度开发,是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

  据主办方介绍,当地政府将建设陶寺遗址博物馆,重现发掘出的最大墓葬,建设陶寺遗址主题公园和尧文化旅游产业园等。目前,陶寺博物馆和陶寺遗址公园项目已列入该市“十三五”规划,建设资金已落实近70亿元人民币。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和临汾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