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公众需要的公共考古

  5月21日下午,在郑州黄河迎宾馆迎宾会堂,来自全国考古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公共考古的理论实践以及发展方向进行热烈探讨。

  公共考古是考古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简单地讲,主要研究考古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与沟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考古发现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等。

  公共考古应该怎么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先人遗留下来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解释,要推进开放发掘、整理现场,公共考古形式可以更多、更有声有色,还应更有效。他说,要建立话语体系,虽然面对公众,但不能降低严谨性和科学性。

  公共考古面对公众的问题上,自然谈及对文物的开发和保护,王仁湘提到河南的庙底沟遗址公园建设,“庙底沟遗址在考古史上占重要地位,应抓住时机尽早开发,发挥其文化内涵中更大的张力。”王仁湘表示,在设计庙底沟遗址公园时应注重体现更多的庙底沟流行元素,让观众一看就能很快了解庙底沟文化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讲述公共考古学价值。他说,2012年9月5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殊荣的获得与兴隆沟遗址的发掘密切相关。依托文化遗产影响,当地“八千粟”等敖汉小米品牌先后在中国农产品国际交易博览会(2014)和米兰世博会(2015)上获得“金奖”。当地农民收益显著提高,考古成果成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公众成为公共考古的受益者,有力彰显出考古学的当代价值。

  “考古工作者心中要确立‘人民的事业’的理念,应该以科学化、专业化的精神,打造公众真正需要的公共考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方向明说。

  会上,许多专家学者也认为,要让百姓了解考古的工作与成果,一起来保护传承,文物开发与保护事业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