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武功事件”之后 看唐陵户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2016年5月5日,中国网图片中心发帖《胡武功怒了 唐陵石人石马被“洗澡”》,当晚,腾讯等多家网站转发,此贴造成微信朋友圈爆棚,网友们纷纷指责文物部门“破坏文物”。5月6日上午,咸阳旅游文物局立即做了相关声明,否认胡武功所反映的唐建陵和唐崇陵墓石刻被认为清洗,称是“自然风化”等原因,并表示要保留“追究不实信息传播者的法律责任的权利。”

  之后,著名摄影家胡武功通过法治晚报官网做了道歉。各大媒体也相继报道了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报道中也有文物知识普及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关注者们又纷纷谴责胡武功“缺乏文物保护知识”,同时,依然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

  事件已经过去,但是大众关于文物保护的盲点依然很多:文物越旧越好吗?是否有必要进行“清洗”?怎样是正确的保护方式?等问题,外行依然缺乏了解。

  “很受伤”与“很痛心”

  唐陵作为重要户外文物保护现场,文物部门做了大量辛苦工作,涉及很多科学严谨的方法和手段,却鲜有人了解和认同。对于“胡武功事件”造成的影响,文物部门专家觉得做了大量工作却被全部抹平,表示“很受伤。”

  而摄影家胡武功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拍摄唐陵石人石马,对这些千年文物有着极其深刻的情感,看到石人石马近年“渐变”,不再有历史感和文物感,误以为文物部门进行了“破坏性”保护,感到“愤怒”。其“愤怒”短时间点燃大众情绪,却最终是一场误解。对于文物知识的缺乏感到“很痛心”。

  其实,民众们大多和胡先生一样,对于文物保护有很多认知盲点。“当然,这也是文物保护知识普及做的不够”,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说,“文物部门的研究成果基本发在内部的专业媒体上,社会上很少了解。很多专家们潜心工作,并没有把文物普及当做任务。诚然,我们也缺专业人员对外宣传普及。”

  文物越旧越好?“洗白”是正确的吗?

  同样一件千年石刻放在眼前,“胡武功们”看到的历史的沧桑和艺术的感染力,因此激动和感怀;而文物专家们则从锈迹斑斑中看到了各种影响文物安全的“病灶”,从而担心其病变,想尽办法除掉“历史痕迹。”

  纵使“修旧如旧”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准则,但并不适合所有文物;不定期清理、洗白依然是科学的文保方法。

  尤其是唐陵这样的“户外不可移动文物”,千年来经受风吹雨淋、地震、环境变化等影响,不可能不产生安全问题和隐患。

  陕西有18个黄帝陵,户外文物保护是工作的重点,是要给其他地方“提供经验和样本的”,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马涛在文物部门工作了多年,并负责主持过唐陵项目的保护工作,对于户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有着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他非常认真、详细地为记者讲述了唐陵保护的相关知识和问题。

  “其实,我们进行保护都是非常严格的,尤其唐陵这样的重点文物现场,都是经过详细调查研究,提交方案,经过大量专家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才会进行的。之前,我们是对三尊唐陵石刻进行过清洗,但是是作为研究实验。并不是外界误解所说大规模洗白。我们所做的保护都是用非常严谨的科学方式下进行的,适合国际保护方法。”

  以乾陵南门的石狮为例,原来两件都是旧感觉,但上面存在不少危险石刻本身的病灶,我们对其中一件进行了科学清理,另一件依然如旧,目前来看,清理后的石狮基本保持健康,而未被清理的依然有病变加深可能。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省文物局就开始了针对乾陵石刻保护的研究和实施工作:1993-94年,下拨经费约80万元进行南门司马道整治,对所有石刻进行了地基加固、石刻扶正等工作;并针对石刻的自然风化问题,拨款10万元科研经费,委托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开展了《乾陵石刻保护技术》研究,就石刻的保存环境与石刻状况、存在的主要病害问题,以及适宜的保护修复方法进行探索。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2001年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制了《唐十八陵石刻保护修复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同年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2004年4月至2009年3月,陕西省文物局组织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陕西省考古所和乾陵博物馆等共同进行了石刻保护修复项目。

  表格是陕西省文物局通过研究得出的唐陵石刻主要病害和影响因素的活动情况评估

  唐陵石人石马的病变类型和现状

  “我们对唐陵的保护已经进行了乾陵、桥陵和顺陵三个。选择此三者并不以游客多寡为为标准,而是以石刻存留的完整度、价值、地理优势等作为参考。我们主要做的是修复和保护工作,至于大家所说的洗白,则是工作的极小一部分。”马涛老师说。

  建成于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以后各朝各代断断续续也设有一定的管理机构,但是历经1327年的自然、人为破坏,目前唐陵地面建筑已遭到严重破坏,大多已荡然无存,如今只留存了一批陵墓建筑遗址和大量珍贵的石刻。由于长期遭受着严重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大部分石刻保存现状堪忧:表层物理、化学、生物风化明显,不少石刻有贯穿性裂隙发育;还有少量石刻半埋在地下、或歪斜、或断裂、或移动原位,长期未得到妥善保护。特别是近代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唐陵石刻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不断被周边农民的生活、生产活动所扰动、蚕食和破坏。

  现在文物保护原则有两个:一个最小干预;第二保持原真性。我们认为的景观文物主体和周边环境和原来最好是一样。就是出于保护也要最小干预,举个例子石刻只要稳定不倒就行了,不要做太多的,这是我们的原则;原真性要保持文物所有的信息,不要一会儿加这个,一会儿加那个,历史信息都破坏了。

  比如一个唐陵有完整的形制,宋陵、明陵、清东陵、清西陵都是从唐陵开始的,唐陵从宪陵、昭陵开始奠定了中国帝王陵墓的形制非常重要。我们要保护的并不仅仅是石人石马等石刻,而是整个环境的完成性和大的历史原貌。有人会问:千年文物放在野外,风吹雨淋造成伤害,为何不搬到室内或者盖防护棚或者向德国夏宫那样在外面加上一个保护箱。但是,这些违背整体的景观风貌,故不可取,目前是文物工作者和医生一样,不定期给文物治病,或者提前预防。“但是,这样所做的只是延缓健康,并不是根治。”

  基础保护措施和案例

  唐陵石刻有500多件,陕文物部门目前进行了部分保护实施和案例。

  第一步要进行考古调查,不是一两尊石刻要做,是要把陵墓石刻全部找到。马涛老师以顺陵为例讲述了考古调查。顺陵是武则天母亲之墓。这个墓很有意思,武则天当皇帝以前她妈是贵妇人,因为坟墓的等级石刻摆放都有规律、等级。她当时是部长夫人级的可能比较小,但是武则天当皇帝后等级大大提高,后来又增加了很多大型石刻,增加了新的阙门,估计属于一种违规,等级太高。等武则天死后,她儿子登基以后又降下来了,这样很多石刻就埋了。但是我们作为保护,全部恢复出来了。所以考古学家批评我们说人家本来不是一个时期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形制等级的东西,你们现在全恢复出来不一定合适,这个我们虚心接受。但是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个时期的石刻都是文物,都希望大家能够看到,而且展现出来,可以判断,首先我们找到很多石刻,另外我们把很多石刻保存环境进行整治。

  除了考古调查了解现存的石刻地底下埋藏的石刻还要对其保存环境进行整治,像淹没在农田里的石刻,现比周边农田低,农地一浇水,肯定泡在里面,这对文物保护也不利。所以周边环境也要进行整理。还有一些像石狮子淹没在农民的麦场里了。文物局没有那么多钱,就采取租借农民土地的方式,给他们钱,不再让种植土地,为了保护田地里的石刻。

  其实文物保护有很多心酸的故事。比如长陵,有盗墓贼去打文保人员,他们打不过人家就跑。现在我们主要是有文管所、文保员,文保员工资很低,全凭良心来干。好在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十八陵,现在是“十三五”文物局重点保护项目。

  环境对于户外石刻的影响

  顺利有个大概有三四十吨重的石刻,法国人1909年照的图片和日本人1933年照的图片,我们在60、70年代做了一个保护范围,用铁栅栏围起来,这个石刻太珍贵了,说句实话,表面没有任何人进行过清晰。但是你看1909年,生物腐蚀比较多一些,这是空气污染的原因。马涛老师原来在环保所工作,了解苔藓是洁净空气的指示物,空气越干净苔藓长得越多。

  大型石刻的裂隙因为石头非常脆,乾陵大瓮仲4米高的头顶有很多裂隙,因为是夏天晒。文保专家做过实验:夏天测5米高的无字碑的碑首,气温是30多度的时候石头有50多度,最高测到54度,这种情况下要来一场白雨会让这个石头炸,这都是环境影响导致。“我们看

  表面有裂隙,打毛管的时候内窥镜塞进去看,做超声层隙,就跟做CT一样,都空了,强度不够了,颜色你看,颜色不一样,分布不均匀,都有非常科学的研究。“

  另外对石刻保存环境有气象站,原来在乾陵做过一年四季污染气体的检测,现在顺陵还有气象站。比如有的石刻表面长了苔藓,有的是活的,有的是死的,黑色的就是潜伏期;另外在户外淋熔,为啥发白?就是风吹雨蚀,再加上酸雨的影响。石锈也是一种古代的痕迹,大部分石锈都没有问题,但是有石膏就不行,因为石膏会吸水,一吸水会膨胀。

  石刻保护的原则和成绩

  现在都用科学保护方法进行。因为户外石刻可以选择的手段不多。改变环境很难,建棚子保护又不符合陵墓文物的风貌。能不能考虑一些化学的办法,非常需要慎重。首先石刻都一千多年,病害才研究几年,比如乾陵石狮子的清洗,乾陵狮子表面有很多地衣苔藓,是一种生物,是一种活动,生长在岩石上,对岩石是一种破坏,地质学上是非常浅显的道理; 第二,会分泌有机酸,对石灰岩石刻有一定的破坏影响,我们的经验是地衣灰岩石刻表面坑坑洼洼,我们做了很多显微观察,表层是非常疏松的还有叶绿素一样的绿色的东西,说明是一种微生物,一种风化物,不是包浆,如果这一层继续发展,慢慢这一层就没有了,所以考虑到这个我们想怎么能够减缓他这个表层的破坏,因为会让石刻崩裂。第二表面这层风化物是活动的,跟微生物混合在一起,我们也想能不能有一种方法终止它,国际上也是常用的方法就是可以用一种清理的办法,当然这个清理要有适度,不能太重。我们也是用的是最简单的物理的方法就进行清除,像水气、刷子。用酒精先进行处理,酒精也能进行杀死处理,酒精处理之后进行清除,这个清除我们也是非常的慎重,只是在乾陵的西门石狮子做了一次示范,虽然方法很成熟,大家也都很认可。

  “但是在陵墓石刻,特别是陕西唐陵做我们也是第一次实验这种方法,还要考虑到观众专家审美的情绪,观众或者是专家对这个清洗效果的适应,所以我们只做了一尊,而且我们一开始就说这个我们也是希望做一个示范,听取专家公众的意见为我们以后积累经验,哪一种更合适,也不是说专家这次提出来的,我们也一直有这种想法,大家认不认可这种做法,所以我们以清理为目的做这一尊,别的陵墓都没做。”

  国家文物局唐陵保护项目做了四年,做了大量的研究,从04-08年,考古勘探调查对病害保存环境的分析,新发现了石刻21件含残块,对50余件石刻保护修复和整治;另外整治保存环境大概6000平方米,排水沟、挡土墙,而不是说我们清洗了石刻。陵墓石刻,有一个课题组有做环境整治规划的,底下有一个小组,另外还有好多公司,取土方、挖土方、填土方、绿化等等,陵墓石刻是陵园的一部分,有位置组合和陵园的文化意义,现在石刻的环境位置都被改变了,数量也减少了。所以我们的保护不仅仅是对现存地面的保护修复,应该从陵墓整体的事业出发,对于石刻遗存的环境、原有位置的组合,以及石刻的个体保护和修复来讲进行完整的考古调查工作。

  结束语:文物保护工作是建国后才有的一门科学,改革开放后才有真正的发展。人们对于文物保护的认知有很多盲点可以理解,随着时代进步,关注文物的“胡武功们”必将会越来越多,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也必将会成为趋势。在专家和关注者的集体注视下,文明的声音将会更加理性。范的原则,只做了少数石刻的保护示范,一方面展示乾陵石刻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探索社会大众对乾陵石刻保护的审美需求。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