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传承的草编艺术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的草编传承基地,存放着数十个用稻草编织而成的动物工艺品,它们大小不一,姿态各异,但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其精湛的手工,无不令人倍感敬佩。

 

       寨中同胞说,这是以草龙制作传承人王禹为主,与村民共同制作的草编艺术作品。

 

       每逢重大节假日,在广南村的鼓楼坪前,侗族同胞都会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而重头戏,莫过于那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舞草龙”表演。

 

       作为草龙制作的代表性人物,王禹深有体会。他说,侗寨同胞长期以来,都种稻禾,每到收获之后,大部分稻草荒于田间。在清朝嘉庆年间,虫害泛滥,野兽横行,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当时,村民想到以稻草制作龙驱赶虫兽,以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过去舞草龙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王禹说,他带领制作草龙,看重的是一种侗族文化的传承。近几年,在制作草龙的基础上,他又带领村民用稻草编织其他一些动物,“就当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带动侗寨的旅游。”

 

       侗寨同胞很支持王禹的想法,在茶余饭后,常与王禹一起进行草编制作,如今寨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有草编手艺。

 

       广南村草编传承基地,是一栋二层砖房,里面存放有很多草编作品。而精美的背后,却是很多的不易。仅仅制作一条大草龙,就有太多的讲究。王禹说,几代人先后采用了编辫法、编席法、缠绕法、扎缝法编织草龙。“大草龙的鳞片有3000多片,糯禾秆就要80多公斤,要编好几个月。”王禹细算着。

 

       今年是猴年,村民编织的草猴,也是十分有形,分有大人、孩子佩戴的体积之分。孩子们将它戴在脸部,扣在耳朵上,就算全身使劲舞动,也不会轻易掉下。

 

       2011年,草龙制作技艺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禹也被评为草龙制作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光环的背后,寨中同胞考虑最多的,还是将草编艺术当作一种文化,代代相传。王禹说,他的心愿是将制作一个培养计划,将草编艺术的精髓,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草编艺术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小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