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成为文化景观
2016-05-19 14:28:03 作者:刘晨茵 来源:浙江日报 已浏览次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的,定义为“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表明它是人类与其所在环境长期、密切的互动关系的见证。可以说,博物馆不仅仅是藏品的保护者,作为博物馆使用者的人更是定义了博物馆的又一重存在。
诚然,文化景观也是处于持续演化中的,有着人类活动变迁的烙印。然而,藏品单一化、策展主题落后、缺乏藏品知识的系统建构等“硬伤”已经成为不少博物馆转型升级的障碍之一。都说“如果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已经从皇家贵族观赏奇珍异宝的场所变为老百姓获得历史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课堂,它的延伸使命是教育功能。
不久前,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除了价值连城的国宝本身的魅力,历史文物与一群可爱的普通人互动更让人动容。同样是互动,在数千人连夜排队只为一睹《清明上河图》真迹的同时,故宫博物院推出了“走进清明上河图”数字音画项目的创新性尝试,用科技手段帮助观众读懂文物。显然,想要博物馆与百姓有更多互动,并不仅仅只有“吸引游客参观”这一个老招数,不少博物馆早已“撕下”神秘、枯燥的刻板印象,注入了更多的人气,也呈现出更现代的气质,一旦不“高”,自然观众的人气也就不会“冷”。
对博物馆而言,要着眼于品牌提升后的整体收益。故宫博物院数字博物馆、台北故宫文创纪念品等的成功模式值得借鉴。当越来越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注入了时代的脉动,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提供分众化的选择,它就不会沦为普通的资料陈列馆。
当然,在博物馆的发展中,文物保护与传承是永恒的中心。珍贵的藏品和资料不可复制也不可再生,无论博物馆的门开得有多大,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不管是最近的“博物馆撕名牌”事件,还是“博物馆卖楼盘”,凡此种种,都是管理者没有平衡好社会效益和文化保护的天平,都会对博物馆及其形象带来难以愈合的伤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