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博物馆也要关注社会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都博物馆

 

  2016年3月,首都博物馆的两大考古展“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和“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不仅成为文博界的盛世,更成为社会公众事件。这两大展览一是借考古热之风,二是对首博新馆正式开放十周年的献礼。“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是首博自主策划,从不同的身份解读妇好的一生,不仅仅是一个考古的介绍,还有社会史、文明史的背景资料,很多藏品也是首次公开展出。十周年的展览还有关于北京历史的“大元三都展”,每年一次的故宫文物展“故宫养心殿特展”以及“燕京八绝展”。

 

  这些展览的策划和展示,已经超出一般概念上的博物馆展览,“文物不会说话,我们要用人的智慧来说话,这是对策展人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开阔眼界,而我们的策展团队中有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研究相对比较开阔。”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说。为了能让展览效果更好,首博的各个部门分工也很细致,特别是关于北京史部分的展览还专门成立“北京史研究部”,做专项展览策划,如即将于9月开展的“大元三都展”,就考虑到元上都、元大都和元中都之间的联系。

 

  目前,首博博物馆有20万件(套)藏品,除了之前收藏的建国前后北京出土的文物,传世的文物之外,一直注意收集关于现当代的藏品,如屠呦呦获奖后,首博征集部便主动联系,试图征集有关她的史料;有关北京抗击 SAS 的实物、资料,首博积累了相当一批。这些文物的征集反映了首博征集部门的视域,即不仅注意古代精英历史文化,而且注意反映社会史的东西。“20世纪随着民主化的发展,国际史学界研究方向有所改变,主流转向社会史、社会文化史,转向整体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博物馆是人类史料的收集、保管与展示地,也应具有这样的意识。”郭小凌如是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