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 全球观众可与敦煌“零距离”接触
2016-05-16 08:41:27 作者:孟欣 来源:中国文化报 已浏览次
对于许多热爱传统文化、宗教艺术的人来说,被誉为“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的敦煌莫高窟是不可错过的艺术宝库。从5月1日起,全球网友只需在电脑前点击鼠标,登陆“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就能观赏到从北魏到元代的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并进行全景漫游,与敦煌来一次“零距离”接触。
平台实现“敦煌零距离”
据了解,“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建设工作于2015年8月正式启动,经过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开发与调试等8个月的努力,目前“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第一期已构建完成,于2016年5月1日首次面向全球发布。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在发布会上介绍,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用户可高速浏览超大分辨率图像,欣赏图像、视频、音频、三维数据和文献数据相结合的数字内容,还能基于敦煌学词汇进行智能高效的检索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敦煌零距离”。
“‘数字敦煌’资源平台全球上线标志着一个持续了20多年的项目终于走向了世界,走近了民众。”王旭东说。据了解,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针对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造成的病害与衰老,敦煌研究院近年来通过游客限流、游览线路实时调控等手段,尽量减小由于游客过多导致的石窟损坏。与此同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了利用计算机技术保存敦煌石窟濒危文物的构想。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数字敦煌”项目已经从前期单一制作文物数字档案,发展到目前包括洞窟壁画高精度图像的采集处理、彩塑三维建模打印、洞窟虚拟漫游、球幕电影节目制作、动漫创作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保护框架。
敦煌研究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数字敦煌”项目已完成了120个洞窟的摄影采集、4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2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和20身彩塑的三维重建。同时,建立了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上的展示平台“数字敦煌”资源库,负责资源库维护、更新、管理的“数字敦煌”资产管理系统,以及存储数字资源的数据永久保障体系。通过三部分的有机结合,保障敦煌石窟资源“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高清图像还原石窟面目
记者在“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上看到,精美的洞窟图片可以高倍放大,甚至可以看清墙壁上每一条斑驳的裂纹,详尽的文字说明向观众介绍了每个洞窟、彩塑、壁画的故事及艺术价值,此外,观众还可以通过自动播放或者任意点击,欣赏到配以音乐和语音介绍的洞窟全景漫游。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介绍,“数字敦煌”资源库除展示文物信息和艺术价值外,更加重视客观、清晰、逼真地还原石窟的本来面目和佛教艺术的氛围,在对洞窟本身进行结构分解分面高清展示的同时,还推出了720度VR虚拟全景漫游,增加现场游览的体验。“我们用多个热点呈现石窟多角度下的空间结构和佛教氛围,在运动观赏的同时,将重点内容的高清图像链接进去,配以音乐和语音解说,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他告诉记者。
此外,吴健表示,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的图像采集精度由75dpi提高到300dpi,有些特殊点已达到600dpi,保证文物信息存储的高保真性,同时可以让观众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高倍放大浏览,自由体验,展现出在现场无法达到的清晰观看效果。
除了通过资源库平台向观众展现美轮美奂的敦煌石窟外,敦煌研究院同时注重平台内容的资产产权管理和维护,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这些敦煌文物数字化资源是我院多年以来形成的重要成果,有着极其珍贵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了达到永续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长远目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尤显重要,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下载、转发或作其他商业用途。”吴健告诉记者。
敦煌资源实现全球共享
据统计,截至5月9日24时,“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独立IP访问量达到71093个,页面访问量293978次,手持终端用户浏览占42.6%。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得知,访问高峰集中在9时与22时。用户最喜爱的洞窟依次为莫高窟第254窟、榆林窟第3窟、莫高窟第285窟和莫高窟第420窟。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上线,是敦煌研究院为广泛弘扬敦煌石窟艺术,让广大人民共享敦煌文化资源,并深入落实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所作出的努力,力图让敦煌艺术凭借数字技术走出石窟,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敦煌文化资源全球共享。
“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上线后的数据统计表明,平台用户来源的前五位依次为中国、美国、中国台湾、泰国和韩国,此外,来自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用户也占比较大。据了解,除目前的中文版本外,英文和日文版本也将会很快与全球观众见面。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