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梳:史前部落贵族才能拥有的精美头饰
2016-05-15 12:07:33 作者:许永杰 来源:广州日报 已浏览次
来自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距今6千年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很讲究头上的装饰和打扮了。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于26号墓葬的墓主人头部左上方发现一把象牙皮制成的梳子。该梳子整体呈竖长方形,全长约16.7厘米,梳背稍厚,齿面略薄;梳齿约占全梳的三分之一,梳齿16枚,细密均匀,排列整齐;梳背约占全梳的三分之二,顶端有四个豁口,间以三个圆形镂孔,面上以短条形孔镂出图案,“门”字形框内为近“8”字形图案,“8”字圆内填两个反向的“T”字,整体若太极双鱼图(见左图)。
据故宫博物院古梳研究专家杨晶的研究,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出土梳子最多者。在与大汶口文化毗邻的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浙江海盐周家浜遗址30号墓葬中出土一件玉背象牙梳,是象牙梳身和玉质梳背镶嵌组合而成的,梳背与梳身以两枚横向销钉固定。玉质梳背上部阴刻席纹和云雷纹,6枚象牙梳齿参差不齐。玉质梳背与以往良渚文化发现的玉“冠状饰”相同,这一发现证明以往良渚文化中出土的“冠状饰”、“垂幛形饰”等,实际上就是复合式梳子的柄背部。此外,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也都有骨梳或石梳的发现,年代多集中于距今约6000——5500年间。而在众多的史前时期梳子中,以泰安大汶口二十六号墓所出象牙梳最为精美和珍贵。
象牙,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遥远的史前,都是珍贵的材料,以此加工而成的物件也一定珍贵;玉,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遥远的史前,同样也是珍贵的材料,以珍贵的玉镶嵌珍贵的象牙做成的梳子,就显得更为珍贵。生前能使用象牙梳梳妆,死后能使用象牙梳随葬的人,一定是氏族社会中非一般的氏族成员。大汶口26号墓葬是一座大型墓葬,墓主人为成年;墓内的随葬品多达60余件,除象牙梳外,还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礼仪用具等。莒县陵阳河墓地19号墓葬也是一座大型墓葬,骨梳位于男性墓主的头顶处,墓内还随葬陶器66件,以及骨号角、骨雕筒、石铲、猪下颌骨等,随葬品共计70余件。从大型的墓葬形制和众多的随葬种类数量推断,大汶口26号的墓主和陵阳河19号的墓主,生前都应该是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部落贵族或巫覡。
今天,梳子作为一种侍弄头发的用具,主要和女性相联系。但是在史前时期,梳子可不是女性的专利,反倒和男性联系更多。大汶口26号的墓主报告只是说其为成年,可惜没有性别鉴定。陵阳河19号的墓主虽无年龄鉴定,确有性别鉴定——男性。山西襄汾陶寺271号墓葬,人骨的头顶上出土一件石梳,另外还随葬有石镯、石钺和玉琮等,墓主为成年男性。
今天的梳子主要功能是梳理头发,整体呈横长方形,梳齿多,齿缝密,梳齿的长度明显大于梳背,要占三分之二以上。反观史前时期的梳子,多呈竖长方形,梳齿少,齿缝疏,梳齿少,如刘林2号墓骨梳4枚梳齿,周家浜30号墓玉背象牙梳也仅有6枚梳齿。与今日背窄梳子相比,史前时期的梳子多宽背,背上多雕有精美图案,如大汶口象牙梳镂雕原始“双鱼太极图”,良渚文化玉冠饰上的线雕神徽。雕有精美图案的竖长方形少齿梳子,虽可以用于梳理头发,更重要的功能应在于装饰,将梳齿插在发内,雕刻精美图案的梳背露在头顶,类于冠饰。史前时期拥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物,于束发之上插一柄背外露的梳子,以彰显其与众不同。这种梳子在历史时期被称作“插梳”,是一种头上的饰件。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