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钧窑的写意境界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齐名。因所在地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实地调查探明,禹县境内的八卦洞、钧台、神垕镇等地分布着100余处窑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齐名。因所在地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实地调查探明,禹县境内的八卦洞、钧台、神垕镇等地分布着100余处窑址。烧瓷时间从唐至元,约有600年的历史。唐代窑址发现于小北峪,出土遗物有黑釉彩斑的壶、罐、拍鼓等。1974——1975年,在八卦洞及钧台窑进行了局部发掘,清理出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出土大量窑具及瓷器标本。器形有花盆、盆托、洗、炉、炉钵等;施以铜金属为着色剂的乳浊釉,通称钧釉,颜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

 

  一件钧瓷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而且成品率较低,尤其是影响窑变色彩的因素错综复杂,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历代钧瓷艺人经过长期实践,在还原气氛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及深浅不同色调的蓝色乳光釉,出现“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无双”的奇妙现象。

 

  钧瓷釉色浑厚透亮,乳光晶莹,娇艳夺目,分为两大类十余种,有天蓝、天青、月白、米黄及茄皮紫、丁香紫、葡萄紫、海棠红、朱砂红、玫瑰红、胭脂红、鸡血红、火焰红、鹦哥绿等窑变色彩。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因此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微妙变化之美,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瓷窑变多彩之色。钧瓷釉色不但绚丽多变,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迂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加之深浅不同蓝色乳光釉,晶莹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胜玛瑙的美丽,形成了钧釉的独特风格。更为奇异的是,经过窑变自然形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堪为世间一绝——雨过天晴、高峡飞瀑、翠竹生烟、仙山琼阁、星辰满天、焰火怒放、寒鸦归林、层林尽染、漫天飞雪、海上仙山、火凤凰、神女峰之春、高峡出平湖——这些晖晕自然而成的美丽景观与中国传统的写意有着惊人的相似。

 

  中国写意画是用奔放的画法、简练的笔墨写出形神兼备的物象,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念。画家们在笔情墨趣之中,以酣畅淋漓的写意画法,“试图把写实、写意和幻觉的东西有机地结合在一齐(齐白石)”,达到“似与不似”的境界,境与情合,情与境生。钧瓷的窑变艺术也是如此,正如诗曰:“出窑一幅无人画”,是一幅幅没有作者的自然天成的彩墨写意画。每有惊世骇俗之作,让观者触景生情,产生无尽的联想。

 

  例如“东方欲晓”玉净瓶,通体紫红相润,下部较暗,犹如海上仙山呈现于眼前:蓝色的大海波涛汹涌,远处有座座仙山,缕缕阳光穿梭其间,使人联想起白居易的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还有一个花觚,窑变出一幅“神女峰之春”,只见峡谷曲折幽深,水雾缭绕,两侧奇峰峭壁,披满春装,其中一峰,漫山遍野紫红如花,峰顶兀立人形石柱,宛若少女,使人想起巫山十二峰中充满传奇色彩的神女峰。置身于这诗情画意的窑变艺术中,如饮醇醪,妙不可言,甚至还会产生“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诗句难描”的感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