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保护将不会进行大规模修复或复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西阳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的长城是明朝嘉靖年间修筑的,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保存较为完整,特色鲜明,有台地长城、山地长城等。现存墩台138座。境内长城沿线涉及县内3个乡镇25个村庄,村庄多以堡、墩、营命名。 中新社记者 任海霞 摄

 

  中新网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 应妮)在11日的中国国家文物局例行发布会上,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陆琼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把抢险加固、消除隐患作为当前长城保护的首要任务,不进行大规模修复或复建。

 

  陆琼说,保护力度不足是困扰当前长城工作的主要问题。尽管各地已经颁布地方性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完成了相当一部分长城保护区划的划定工作,然而与长城的巨大体量和保护需求相比,这些仍是“杯水车薪”,长城保护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中西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保护队伍匮乏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从落实保护责任、构架社会保护体系和继续实施保护工程三方面着手长城保护的工作。

 

  陆琼强调,对长城的保护应采取“重点维修”与“全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把抢险加固、消除隐患作为当前长城保护的首要任务。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进行长城保护、修缮,不进行大规模修复或复建,并根据实际特点和需求不同,采取有所区别的措施。

 

  “对于遗址类长城,以补缺、支护、减缓风化措施等为主,尽量延缓残损速度。对于位于参观游览区的砖石长城,则可考虑展示和游客安全需要,根据确凿历史依据,对部分区段进行保护修复,并注意加强专题博物馆、陈列室建设,提升长城展示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她坦言,针对长城这样分布范围广、规模巨大、保护状况复杂的超大型文化遗产,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一方面将依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长城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等领域。同时,也将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发动志愿者、爱好者参与监督、巡查等方式,扩大长城保护的社会参与度,加强对社会力量的规范和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长城保护的良好氛围。”

 

  据悉,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05年启动了为期十年的“长城保护工程”,期间开展了资源调查、实施保护项目、加强执法督察和宣传教育,现已摸清长城家底,初步建立起保护框架,实施了一大批长城保护项目。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