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大水法”等6大遗址区铺设木栈道

  记者5月10日获悉,圆明园最著名的西洋楼遗址内栈道铺设工程将于本月中旬全部完工,共涉及“大水法”“海晏堂”等六片遗址区域,使游客与文物保持“适当距离”,杜绝破坏行为。据悉,这也是圆明园对西洋楼遗址本体进行抢救性保护的试点工程。

  透过栈道钢网可观遗址

  每逢节假日,圆明园遗址公园标志性景观“大水法”都会迎来大量游客,游客行走在遗迹中的土路上,脚下踩踏着散落的砖石。经年累月,遗址中的一些石块已被磨得发亮,失去原有棱角。

  记者10日在西洋楼遗址区看到,“大水法”“观水法”周围已经设置了防护栏;大部分区域架起了原木色的木栈道,高度距离原土路大概50厘米左右,防护栏和木栈道使游客和遗址保持“适当距离”。木栈道中间,还设置了一些镂空钢网,游客透过钢网可观赏遗址砖石。

  圆明园有关负责人介绍,修栈道是常见的文物保护措施之一。“以前游人直接踩在遗址的石构件上,不利于文物保护。”该负责人说,公园启动了西洋楼片区游线调整工程,面积涉及5769.8平方米,覆盖了6个遗址区,即谐奇趣遗址区、迷宫前遗址区、方外观——五竹亭遗址区、海晏堂遗址区、大水法遗址区、线法山——方河遗址区。“通过隔离围护设施、调整参观游线、出入口管理等措施,一定程度隔离了文物本体与游客的距离,不仅避免游客踩踏遗迹,而且也可以合理控制景区游客量。”

  据了解,这是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第一次采取栈道保护性措施,预计五月中旬完工。

  石构件编号留档

  不管是叠石或夯土,这些地上遗存都是圆明园的宝贝。对这些遗址文物采取的保护性措施非常严格、谨慎。

  该负责人说,木栈道铺设工程以保护遗址为第一原则。施工时严禁下挖遗址,为了防止支撑木栈道的立柱再次损坏石构件,施工时所用到的钢构件立柱基础下都垫了3厘米至6厘米厚的橡胶片。

  施工人员在铺设时,有时会遇到石构件与木栈道线路“相撞”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先由公园工程科、文物科、考古科、监理以及施工单位现场办公,共同讨论制定方案,并统计石构件数量。然后把石构件编号、拍照留档,将石构件数量、现有位置、拟定移动位置做好统计表,上报文物主管部门等待审批,待审批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工序。不仅如此,施工期间所有石构件上标记均使用滑石笔,严禁使用墨水笔,避免留下记号损坏石构件。

  将摸清地下遗存“家底”

  据介绍,除西洋楼遗址区的保护和展示项目,圆明园管理处还启动了对地上可见遗存的普查整修工作,已对公园地上86处可见遗存完成了统计造册,计划通过绿化清理、抢险保护、立项修复等方式,让沉睡了上百年的文物“醒过来”“亮出来”“站起来”。

  圆明园还将摸清地下遗址“家底”。目前地下勘探已完成20%,未来将采取传统考古工作方法及多种物理手段,对月地云居、日天琳宇等98处遗址进行考古工作,厘清遗址规模布局和形制。

  此外,围绕每个景点的发展演变和重大历史事件,圆明园还将推出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故事简介。

  困惑与释疑

  游客困惑:遗址上的钢网有空隙,是否会有垃圾进入,或者万一游客的钥匙、钱币掉进,怎么办?

  圆明园释疑:万一出现意外情况,工作人员可以将钢网打开处理。但游客不能自行拆卸。

  游客困惑:遗址铺上木栈道和钢网,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否会破坏整个景观效果。国内外有一些景区采取的是铺设钢化玻璃,效果是否会更好?

  圆明园释疑:综合考虑,木栈道应是最佳选择。因为在北京的气候条件下,风沙、雨雪积聚在玻璃上,容易打滑,对游客安全不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