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名城保护计划明年立法
温州,千年古城。城市建设历经近1700年,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永嘉学派的发源地、南戏的故乡、数学家的摇篮,至今保留着山水斗城格局、空间形态以及“江、屿、山、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历史风貌遗存。四片历史文化街区较好地体现遗存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延续性,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光荣历史传统的文化名城。
独特的瓯越文化是温州的根脉,它深植于民间,这种溶于血液的文化认同,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智慧,也凝聚着后人的情感寄托。“申名”,似乎是一场无声的自我较量,是全体温州人感悟历史文化,并试图以此为契机,寻求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拼接更多失落文化的载体。
我们欢欣雀跃,因为成功了;我们沉静深思,因为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温州网讯 温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消息昨天一公布,作为市规划局具体分管名城保护的副局长,张静昨天下午被各路媒体重重包围。
“名城保护是个长期工程。这次获批,实质上意味着温州的名城保护工作刚刚开始。”张静说,“申名”最有意义的正在于过程,一路努力申报,才发现温州还有这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这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温州古城,市创名办表示,首先要立法;其次是修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三要继续挖掘温州古城的核心价值;第四要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努力做到历史活态的传承。
立法加规划
为名城保护保驾护航
凡事预则立。立法和规划被视为名城保护工作后续推进的“金钟罩”。
从法规来看,目前我市已经陆续出台了《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温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温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修订)》、《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温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施意见》等,健全了名城保护的地方法规。
“但这还不够,需要立法对下一步工作进行细化和明确。”张静说。截至目前,名城保护立法工作已经被列入市人大预备名录,计划今年完成初稿,明年通过立法。
与此同时,规划作为名城保护工作的引领角色,也要得到加强。
记着了解到,我市编制完成了《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和江心屿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温州市城市紫线规划》等一系列保护规划及研究,为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规划依据和行动指导
其中,从2002年开始编制的《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2005年12月作为《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省政府批准实施。2010年我市提出“六城联创”行动后,次年《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启动修编。此后对接国家有关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条件后,该规划几经修改,最后吸收采纳名城评估考察组的意见加以完善。
经过修编的规划,将名城保护的价值、框架、街区、展示利用等均明确下来,并分层级指导具体实施。
具体来说,其一是扩大了规划范围,跳出中心城市的局限,从市域的高度审视和总结历史文化价值,增加市域层面保护规划;其二是加大历史遗存的整理和挖掘,将推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带、优秀工业遗产等纳入保护对象;其三是针对保护对象的变化,重新梳理保护框架,扩大框架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根据规划,近期我市将重点实施规划编制设计、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程、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历史文化研究宣传工程等5大系列项目。
价值再挖掘
保护工作逐步依序推开
此次获批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还将面临不定期的巡视抽查。为此,我市将充分尊重评估考察组的意见,继续深挖温州古城的核心价值,将名城保护工作逐步依序推开。
“三大核心价值中,还是以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为主。这其中凝结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深入继续挖掘。”张静介绍。
众所周知,温州古城依山势筑城墙,城基牢固,且省材节时。城内一坊一渠,渠与河通,河与江连,加上28口井和5处水潭,极为完美地将城市的用水、排水、航运、蓄洪、防火等功能结合在一起。
而且,有心人会发现,古城的街巷朝向也非传统的正南正北,而是采用了南偏东15度。“这与温州夏季主导风方向一致,有利于获得理想的通风条件。”市创名办工作人员介绍。另外,古城还采用了对景的手法,在城市改造前,解放街正对江心东塔,信河街正对江心西塔,实现了古城与外围环境的完美融合。
去年,专家在对古城进行全方位评估考察后,充分肯定了温州的历史遗存,但认为温州的保护技术和措施仍待提升。而这也将是我市后续进行名城保护的着重点。
“古城里有很多遗存,加上全市上下多年来对古城的维护保养,珍贵的历史记忆就像一颗颗珍珠还散落在古城内外。我们接下来就需要强化核心价值,以此为链,串起古城的点点滴滴,展现更佳的古城风貌。”张静说。
不过,她也提出,名城保护工作暂时不会大规模铺开,而是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逐步进行。“如果动作太快、力度太大,很容易导致建设性破坏。慢慢来,一块块做,不着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