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名城保护计划明年立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温州,千年古城。城市建设历经近1700年,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永嘉学派的发源地、南戏的故乡、数学家的摇篮,至今保留着山水斗城格局、空间形态以及“江、屿、山、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历史风貌遗存。四片历史文化街区较好地体现遗存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延续性,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光荣历史传统的文化名城。

 

  独特的瓯越文化是温州的根脉,它深植于民间,这种溶于血液的文化认同,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智慧,也凝聚着后人的情感寄托。“申名”,似乎是一场无声的自我较量,是全体温州人感悟历史文化,并试图以此为契机,寻求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拼接更多失落文化的载体。

 

  我们欢欣雀跃,因为成功了;我们沉静深思,因为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温州网讯 温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消息昨天一公布,作为市规划局具体分管名城保护的副局长,张静昨天下午被各路媒体重重包围。

 

  “名城保护是个长期工程。这次获批,实质上意味着温州的名城保护工作刚刚开始。”张静说,“申名”最有意义的正在于过程,一路努力申报,才发现温州还有这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这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温州古城,市创名办表示,首先要立法;其次是修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三要继续挖掘温州古城的核心价值;第四要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努力做到历史活态的传承。

 

  立法加规划


  为名城保护保驾护航

 

  凡事预则立。立法和规划被视为名城保护工作后续推进的“金钟罩”。

 

  从法规来看,目前我市已经陆续出台了《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温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温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修订)》、《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温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施意见》等,健全了名城保护的地方法规。

 

  “但这还不够,需要立法对下一步工作进行细化和明确。”张静说。截至目前,名城保护立法工作已经被列入市人大预备名录,计划今年完成初稿,明年通过立法。

 

  与此同时,规划作为名城保护工作的引领角色,也要得到加强。

 

  记着了解到,我市编制完成了《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和江心屿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温州市城市紫线规划》等一系列保护规划及研究,为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规划依据和行动指导

 

  其中,从2002年开始编制的《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2005年12月作为《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省政府批准实施。2010年我市提出“六城联创”行动后,次年《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启动修编。此后对接国家有关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条件后,该规划几经修改,最后吸收采纳名城评估考察组的意见加以完善。

 

  经过修编的规划,将名城保护的价值、框架、街区、展示利用等均明确下来,并分层级指导具体实施。

 

  具体来说,其一是扩大了规划范围,跳出中心城市的局限,从市域的高度审视和总结历史文化价值,增加市域层面保护规划;其二是加大历史遗存的整理和挖掘,将推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带、优秀工业遗产等纳入保护对象;其三是针对保护对象的变化,重新梳理保护框架,扩大框架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根据规划,近期我市将重点实施规划编制设计、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程、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历史文化研究宣传工程等5大系列项目。

 

  价值再挖掘


  保护工作逐步依序推开

 

  此次获批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还将面临不定期的巡视抽查。为此,我市将充分尊重评估考察组的意见,继续深挖温州古城的核心价值,将名城保护工作逐步依序推开。

 

  “三大核心价值中,还是以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为主。这其中凝结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深入继续挖掘。”张静介绍。

 

  众所周知,温州古城依山势筑城墙,城基牢固,且省材节时。城内一坊一渠,渠与河通,河与江连,加上28口井和5处水潭,极为完美地将城市的用水、排水、航运、蓄洪、防火等功能结合在一起。

 

  而且,有心人会发现,古城的街巷朝向也非传统的正南正北,而是采用了南偏东15度。“这与温州夏季主导风方向一致,有利于获得理想的通风条件。”市创名办工作人员介绍。另外,古城还采用了对景的手法,在城市改造前,解放街正对江心东塔,信河街正对江心西塔,实现了古城与外围环境的完美融合。

 

  去年,专家在对古城进行全方位评估考察后,充分肯定了温州的历史遗存,但认为温州的保护技术和措施仍待提升。而这也将是我市后续进行名城保护的着重点。

 

  “古城里有很多遗存,加上全市上下多年来对古城的维护保养,珍贵的历史记忆就像一颗颗珍珠还散落在古城内外。我们接下来就需要强化核心价值,以此为链,串起古城的点点滴滴,展现更佳的古城风貌。”张静说。

 

  不过,她也提出,名城保护工作暂时不会大规模铺开,而是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逐步进行。“如果动作太快、力度太大,很容易导致建设性破坏。慢慢来,一块块做,不着急。”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