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活化石”水书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图为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史志局抢救整理的水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史志局抢救整理的水书

  

  “绝大多数水族人不懂水书,懂水书文化的人被尊称为‘水书先生’。”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史志局局长潘中西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三都县尚有500多位水书先生,转眼之间离世了200多位,目前仅剩下200余位,且多已年逾古稀,水书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水族主要聚居于中国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口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52%,是古老象形文字水书传承保护的主要“阵地”之一,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

 

图为三都水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抢救整理的水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三都水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抢救整理的水书

 

  在水族地区,只有极少数上了年纪的人能看懂水书,被人们称为“水书先生”。“水书先生”不光懂得书本知识,有相当的知识还在他们的口头流传着,每一位“水书先生”的头脑就是一座水族文化知识的活宝库。200余名“水书先生”中,60岁以上的就有近200人,占90%。

 

  “如不抓紧抢救‘水书先生’口头文化,过不了多久,这些口头文化将会失传。”潘中西担心地说。

 

  在中国56个民族中,有17个民族有自己传统的文字,水书即为其中一种。水书是水族的古文字、水族书籍的通称。它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是世界上除东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也是水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三都水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抢救整理的水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三都水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抢救整理的水书

 

  水书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2006年,水书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保护水书,三都水族自治县采取了包括征集、翻译水书,为“水书先生”录音,水书文化进校园等多项措施加以传承保护。目前,三都水族自治县已征集到水书原件1万余册,完成20卷水书的翻译整理工作。

 

  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办研究员韦仕钊说,目前,三都县水族研究所已完成《九星卷》、《贪巨卷》等20卷水书的翻译,部分卷本已经出版。

 

  “中国的水书卷本集中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州自治州境内,约4万册,目前中国馆藏的水书卷本有2万多册,其中三都县档案馆馆藏水书卷本1万余册,还有1万多册水书卷本分散在民间。”潘中西介绍说。

 

  “水书是水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罕见的一份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邀请记者参观她的水族文化家庭博物馆时说,“不只是官方,民间也在积极行动,抢救水书已经成为水族各界的共识。”

 

  “10年来,我几乎走遍了全县水族村寨,拜访了许多‘水书先生’。有时要一边在‘水书先生’家中帮忙干农活,一边做思想工作。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水书的价值和国家保护水书的用意,便同意捐出或卖出这些‘宝贝’”。宋水仙告诉记者,“这项工作事关水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有责任做好水书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不能有一点私心和功利心。”

 

  潘中西同样认为,“抢救水书,不仅要抢救文本,更要抢救‘水书先生’,他们是水书的权威和阐释者,如果没有‘水书先生’,传承就是天方夜谭。因此,抢救水书,要重点做好‘救人’和‘救书’工作。”

 

  近年来,黔南州加大了收集、整理散存于民间的水书力度,积极支持水书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水书成功申报《亚太地区记忆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