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修复师:招一两百人 已有2万多人报名

故宫文保科技部漆器组组长闵俊嵘-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5日,故宫文保科技部漆器组组长闵俊嵘手里捏着砂纸,正在磨一件金漆彩绘瑟的漆皮。

 

  “这儿是西三所,冷宫!”4月15日,史连仓坐在工作间门口的石阶上,一边眯着眼睛晒太阳,一边说,“以前皇上不要了的妃子,都住这儿。”

 

  他眼前的院子里,种着明代、清代、现代的树;背后屋子中曾经的主人,见证过皇家繁花似锦,却在此寂寞终老。

 

  过去六百多年在紫禁城中生活的人们,为这片世界最大的木质古建筑群留下了无数传说和流传至今难以计数的各类文物。

 

  明年就要退休了,史连仓也算不清自己一共修复过多少件木器文物,但是在他之后还会有一代代年轻人“进宫”,将延续数百年的“木匠活儿”传下去,恢复更多文物的本来面貌。

 

  青铜、钟表、木器、漆器、织绣、书画、百宝镶嵌……这些古老技艺,随着一部近日热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而为人熟知,史连仓、屈峰、闵俊嵘等人也各自有了“粉丝”。“好像没什么影响”,漆器组的闵俊嵘说,他至今没看过弹幕版的纪录片,接待的媒体多了些,可文物修复师们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进行着。

 

  入行


  毕业“入宫”拜师傅

 

  “沙沙沙……沙沙沙……”4月15日,故宫西三所,文保科技部漆器组工作室内,闵俊嵘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着一条约两厘米宽的砂纸,有节奏地摩擦一件金漆彩绘瑟的漆皮。他的眼神专注于砂纸和古瑟漆面的摩擦处,身边的空气随之安静。他的工作台就在瑟的左边,桌面上放着一本白色封面的《考工记》。如果坐下来,与视线几乎平行的架子上,放着一小碗生漆和各种工具。

 

  在故宫里的时光已有12年了。2004年,闵俊嵘从清华工艺美院漆艺专业毕业,进入了专业对口的故宫文保科技部漆器组,按着当年“一对一”的师徒制,成为老师傅张克学的徒弟。当年漆器组只有他和师傅,以及师兄三人,那时他对故宫了解不多,带着读书时打下的漆器工艺底子,开始给师傅打下手。

 

  第一件经手的文物是能奏响中和韶乐的、一组编钟编磬的漆器架,“第一次很紧张”,闵俊嵘记得,不似老师傅干活轻快,新手是轻轻地慢慢来,心情很忐忑。

 

  就这样,从除尘起步,闵俊嵘在修复不同的漆器文物中,一一掌握了漆皮加固、灰胎补全、贴金箔、罩漆等手艺。“用什么浓度的胶,选什么样的填充材料”,在师傅“手把手”地言传身教中,闵俊嵘逐渐领会着文物修复“最小干预,有效保护”的原则。比如罩在金箔上的漆,太深会和颜色不统一,浅了又没有效果……这些经验随着12年来经手的100多件漆器,逐步累积。

 

  现在的闵俊嵘已是漆器组组长,去年带着同事们修复了一件破损严重的金漆彩绘瑟,成果在故宫神武门的“文物修复技艺展”上展出。这件面板破损开裂、色彩斑驳,构件也有所缺失的瑟,最终以光鲜亮丽的“原貌”躺在展柜里。闵俊嵘说,既然是修复技艺展,就要选择一个破损严重的修好,这样视觉对比才最明显。

 

  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大庆过去,闵俊嵘的工作节奏舒缓了些,“很多文物是为了布展修复的”,比如近期在故宫进行的“活体牡丹植物与院藏牡丹文物联展”中,就送来过一件明永乐牡丹漆盘,除尘打理后送入展柜。

 

  更多的时候修复工作会缓缓来,“没有工作量的要求”,他说,院里和部门只要求在状态,而文物修复也是平缓了好。他会将一天中最好的精力用于修文物,现在工作间里除了那件瑟,还摆着一件雕漆乾隆御稿箱。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