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I号”数千件出水文物将回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澳I号”出水文物今年春节期间首次在汕头市博物馆公开亮相,为海内外潮汕乡亲奉上一道文化大餐,由于这些文物此前在汕头的海底沉睡了400多年,因而被汕头市民亲切地称之为“回家过年”。

 

  随着农历正月悄悄过去,记者日前在汕头市博物馆采访时发现,这些“过完年”的文物似乎没有要离开的迹象。据博物馆相关人士介绍,这些从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移交过来的文物,其实是在汕头安家落户了,不仅如此,今后一段时间还将有数千件“南澳I号”的出水文物陆续“回家”。

 

  出水各类文物2万7千多件

 

  在汕头市博物馆的3楼,这个名为“南海遗珍——南澳I号出水文物精品陈列”的文物展,于春节前夕正式布展,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记者在这里看到,展览占据了该馆三楼将近一半的展厅,展出的文物主要是瓷器,包括盘、碟、杯、罐、瓶等多种器型。据不完全统计,展出一个多月来,不仅吸引了海内外的潮汕乡亲,还有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参观者已逾2万人次。一名在展厅参观的汕头市民告诉记者,以前只能从媒体的报道中知道“南澳I号”是一艘古沉船,但它究竟是一艘什么样的船,装了什么东西,要去哪里,有很多疑问,现在终于看到了几百年前的实物,加上文字和图片的介绍,不仅是满足了好奇心,还更多地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汕头“南澳I号”被当地渔民无意中发现开始,本报记者就持续见证并报道了整个发掘打捞的全过程。记者留意到,借助此次文物展出,权威部门对“南澳I号”的情况用准确的数字给予了公开说明:经过2010年—2012年的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南澳I号”共出水以青花瓷为最大宗的各类文物超过2万7千多件,质地涵盖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锡器、铅器、漆木器、玻璃(琉璃)器及大量的有机物如果核、药材等,陶瓷器器型涵盖瓮、罐、盆、钵、碗、盘、碟、盒、瓶、壶、杯等,金属器包括铁炮、铜板、铜钵、铜锁、铜构件、铜弹簧、锡壶、锡盒、侧深铅锤坨等,还有不计入总数的铜钱2.4万枚、珠管串饰2.9万粒等,以及多种水果核、块茎作物等有机质及水银等无机物标本。“南澳Ⅰ号”中的瓷器分别来自漳州窑、景德镇窑以及闽南粤北周边窑址。船体的基本结构也已确认,其长27米,宽7.8米,总计有25个舱位。“南澳I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出水器物数量最多的古代沉船遗址。

 

  佐证汕头是“海丝”重要门户

 

  据汕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广东省文化厅和广东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去年12月将首批543件已经完成脱盐的出水文物移交给汕头市博物馆,此次展出的正是其中有代表性的300件文物,另外还有水下考古潜水员装备展示、明代古沉船模型、“南澳I号”水下考古的实况纪录片播放等,可以让参观者全方位地了解“南澳I号”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记者还了解到,“南澳I号”经过此前的3轮大规模打捞,船载文物基本清空出水,这些文物当年从海底打捞出来后,直接由打捞船从海上运往广州,交由相关机构进行清理、脱盐、鉴定等进一步的考古作业。而根据之前的商定,“南澳I号”出水文物将有35%会移交给汕头,也就是说,今后还将陆续有数千件文物会回到汕头的“家”。

 

  对于汕头市来说,“南澳I号”的价值则不仅仅在于文物的返回和展示,汕头市文广新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南澳I号”考古成果丰硕,为填补我国明代航海、对外贸易、造船等研究空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它也更进一步佐证了汕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是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遗址作为申遗点,符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标准。汕头市博物馆何馆长表示,为了配合当前汕头“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积极有效开展,汕头市博物馆将把“南澳I号”出水文物精品陈列作为一个专题性展览,长期免费对公众开放。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