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侧记

  质朴的石器和陶器、各种文字的文书、栩栩如生的泥塑和木器、绚丽多彩的织物服饰、工艺精美的铜器和铁器、漂亮的金银器和珠玉杂项……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横贯新疆,古希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中亚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创造出了古代新疆独特的地域文化。新疆有166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为了摸清这六分之一的“家底”,三年多来,近千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风雨长途中舟车劳顿,在昏暗库房中默默劳作。

  2015年12月中旬,由国家文物局普查办和专家组成的评估专家组来到新疆,对新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行调研评估。评估专家组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吐鲁番市和吉木萨尔县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考察各地博物馆和考古所等收藏单位,了解普查的组织与保障、普查进度、普查质量。

  到2015年4月,新疆基本完成文博系统内藏品信息的采集登录工作。截至2015年12月,全区共采集藏品196841件/套(实际数量421776件),其中珍贵文物6221件/套(实际数量12607件),进度位居全国第四。2015年11月初,在北京对新疆的普查数据进行了预审,新疆普查数据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一支有奉献精神的队伍

  “新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突出亮点,是这支普查队伍”,国家文物局普查办负责同志在调研中说,“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是过硬的,他们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

  新疆地域广阔,文物类型复杂多样,多民族文字识读和翻译难度大,近年来各级文物局、博物馆三分之一的骨干作为“三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干部派驻基层第一线,普查人员严重不足。这些都是与内地大不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涌现出一批敬业奉献的感人故事。

  和田地区文物局局长张化杰和地区博物馆其他几名同事在普查期间作为“三民”干部驻村一年,他利用春节探亲的机会,带领全体工作人员伴着节日的烟花奋战在普查一线。自治区博物馆技术部的关一在结婚第二天就穿着红衣裙出现在普查现场,面对大家的劝说,她爽快地说:“等忙完了这阵子再休假也是一样的。”自治区考古所的闫雪梅是审核专家,由于普查中长时间熬夜加班看电脑,2014年眼疾加重,直到2015年终审后才不得不动手术,手术一周后,她又主动请缨领取任务。阿克苏地区博物馆业务干部吴文强,信息采集录入阶段,其他两名普查人员都被下派基层开展“三民”工作,他一个人完成了所有3000件(套)藏品的信息采集录入和报送工作。此外他还承担阿克苏地区所有县市普查数据的审核报送工作。那些日子,他没有节假日,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有时甚至住在单位整夜上传数据。自治区博物馆的线装古籍存放在地下室,环境较为恶劣,古籍中含有大量真菌孢子。馆员孙丽萍在已有身孕的情况下,在没有暖气的地下室连续工作六七个月。感染病菌后,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她说:“我一住院,工作就要停下来。现在任务这么重,我们不能拖博物馆的后腿,这次是全国文物普查,我们更不能拖新疆的后腿!”在其后的几个月里,她打着手电筒,把古籍按照古籍分类法整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部,让博物馆的一万多本古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身份”。

  2014年9月21日,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阿迪力·阿不力孜等三位专家来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博物馆进行文物认定工作。下午,当地发生爆炸袭击事件。听到爆炸声后,正在进行文物登记的阿迪力·阿不力孜冷静地说:“我们还是继续干吧”。很快他们接到单位电话,要求迅速返回。他们考虑到乌鲁木齐离轮台上千公里,下次很难再来,这样文物认定工作会受到影响,于是决定坚守岗位,直到完成认定工作后才返回。那天他们工作到晚上8点,鉴定了二百多件文物,第二天仍继续工作。

  珍贵家底惊喜多多

  普查中收获的新成果让人惊喜。例如,自治区博物馆完成对20世纪50年代黄文弼先生考古所得四十箱文物的整理、建档工作;在自治区博物馆的古籍中发现了宋元珍贵刻本;在哈密发现一批古生代时期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有翼龙蛋、恐龙化石、猛犸象化石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自治区文物局普查办文物认定北疆专家组在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工作途中,还发现一处人类早期居住洞穴遗址。

  黄文弼先生(1893—1966)是中国新疆考古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一生四次到新疆考察,对新疆考古贡献卓著。1957年,年过花甲的黄文弼第四次进疆,一年里,他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同事调查了古城、遗址及寺庙,足迹遍及南北疆的哈密、伊犁、焉耆、库车及阿克苏、喀什、巴楚、和田等地区,采集了丰富的资料。当时比较珍贵的文物运回到北京中科院考古所,因为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配合工作,一些相对完整的资料就留存下来,这四十箱未拆封、登帐的文物就此沉睡在博物馆的库房。

  “自治区博物馆2011年底决定下大力气开展文物清库和部分藏品的建档工作,以彻底解决几十年遗留下来的一些老问题。不曾想,我馆的清库建档工作竟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契合”,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刘炜说。黄文弼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文物原编号3900号,13000多件。整理工作从2012年3月开始,整整做了两年,仅陶片就清理出六千多件,从中发现了两块珍贵的景教石碑。对一些信息缺失的文物,都找专家确定了具体年代和名称。“这批文物的登记入账,为研究黄文弼先生的学术史和新疆历史与考古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自治区博物馆的500本羊皮民族文字文献经书也得到整理。这批察合台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等文字的羊皮书,年代多在清代,最早的有500年历史,是20世纪80年代在南疆各地征集的。由于是古代和外国文字,以前一直未曾整理,有总数而没有明细,连书名都不清楚。在普查中,博物馆请来专家,翻译、整理好目录,目前相关图册已出版。

  与此类似的还有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480余册藏传佛教经书。一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时从博乐的藏传佛教寺院移交而来,另一部分是从乌苏县公安局移交而来。其中大部分为清代佛经,以藏文为主,以及少数蒙文、汉文佛经。2013年,博物馆请西南民族大学索南才让教授两次来馆,经过近半年时间,翻译、整理好目录,初步摸清其内容为藏文《大藏经》之《甘珠尔》和《丹珠尔》,为新疆民族宗教文化与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复活”绚丽的古代服饰

  在吐鲁番文物局的普查工作汇报会上,模特身穿古代民族服饰走秀的幻灯片引起评审组专家的很大兴趣。201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吐鲁番举办的“高昌霓裳——古代服饰展”活动,重现两千五百年前的吐鲁番洋海古墓出土的姑师人服饰等16套复原民族服饰。

  吐鲁番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这里自然环境干旱少雨,是中国地势最低、气候最热的地方。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使大量古代服饰得以较好保存。2015年大年初一,吐鲁番市文物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如何把“流动博物馆”办“活”。依照可移动文物普查整理的资料,市文物局组织专家组,结合“新疆古代服饰展”,精心挑选出吐鲁番历史上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服饰,包括两千五百年前吐鲁番洋海古墓的姑师人萨满巫师服饰、两千四百年前吐鲁番苏贝希人服饰、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彩绘胡人俑、柏孜克里克壁画20号洞窟高昌王及王后像壁画等等。吐鲁番学研究院的专家参照修复古代服饰和复制壁画的经验,指导裁缝复原这些衣服。又邀请“博物馆之友”的老师,根据古代服饰制作出人物的头饰。

  在国际博物馆日,吐鲁番麦西来甫广场上,来自吐鲁番文物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的姑娘小伙组成模特队,身穿绚丽的古代民族服饰,为过往市民献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时装秀,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观看,拍照留念。市民加帕尔·力提甫说:“今天看了这个服装展,知道了古时候各民族穿的都是什么样的衣服,也了解了很多吐鲁番的历史,新疆的历史。”

  在“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活动中,博物馆工作人员讲授《新疆服饰文化》,用电脑演示的方式,形象展现了吐鲁番古代高昌王、王后等人物形象的服饰、头饰。在互动环节,让老师穿着高昌王、王后的衣服,同学们看后睁大了眼睛,明白了这就是一千多年前高昌王和王后,争先恐后地和“国王”和“王后”合影。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沉睡的“历史”穿越时空“复活”在大家面前。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快要接近尾声,普查成果将怎样惠及社会公众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评审组专家、北京化工大学王明明教授高兴地说,“在吐鲁番,可以看到他们已经在尝试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