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庙考古文物首次展出 2700年前就有“民政”二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穆穆曾侯——枣阳 郭家庙 曾国墓地特展”在省博物馆开展,此为 郭家庙 考古文物 首次集中亮相,展出的300余件(套)青铜礼乐器、玉器、陶器、兵器等,见证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距今约2700年前的历史。

 

  “羋”字印证古代媵妾婚俗

 

  本次考古出土的一件春秋早期的青铜鼎,刻有铭文并赫然显现“彌”字(通“芈”字)。上面写的是“曾侯作季汤彌(芈)媵其永用”(如图一)。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解读说,“季”意思是这个女子排名“老三”,“汤”是她的名字,“芈”为姓氏,“媵”反映的是古代一种婚姻关系。据此字推测,这是曾侯为迎娶楚国“芈”姓女子而做的器物,并且这名楚国女子是媵妾身份。“就像在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是芈姝带过来的媵妾。”

 

  方勤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媵妾婚俗,不仅仅是本国出嫁公主或贵族女儿,会带妹妹或侍女做媵妾,而且其他国家为了表示祝贺,也会送上女子做媵妾。有的姐姐出嫁,妹妹还没有长大,等妹妹长大了,还会被送去姐姐那里做媵妾,“通婚、媵妾婚俗等都是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外交手段。”

 

  历史上还有尼阝国、旁国?

 

  另一件青铜鼎上刻有铭文“尼阝君鲜作鼎”等字样。方勤介绍,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有的诸侯国太小,国王不称为“侯”,而称为“君”,这个推测为是尼阝国国君做的鼎。而在 郭家庙 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了多个小诸侯国的国别,如黄国、弦国、邓国、旁国等,其中“旁国”“尼阝国”是首次出现。社科名家冯天瑜参观后称,这些文物为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诸侯八百”提供了有力证据。

 

  “ 民政 ”二字2700年就有

 

  在出土的一件“曾伯阝奇青铜钺”(如图二)上,刻有铭文,意思是说国家搞刑罚不是为了杀人,而是“用为 民政 ”,来管理好国家。方勤说,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 民政 ”二字最早出现,与现在“ 民政 厅”中“ 民政 ”意义相近。据了解,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也就是说,曾国国君在这里提出了国家权力该如何用的问题。

 

  为什么出土的青铜器都有大量铭文,冯天瑜说,这与中国“重视历史”的传统有关,在器物上记述下事件、时间、地点等,这些器物一代代传下去,客观上为现在历史研究提供了证据。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