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考古新发现:宫墙600年矮了90厘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南三所外东南电力井探方发现的城墙基础、铺砖地面与排水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南大库消防管道改造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的瓷器残件。

 

  宫墙600年矮了90厘米

 

  故宫博物院即将迎来建院90华诞。您知道这个宏伟的建筑群始建之初是什么样子么?您能想象从来没有大拆大建过的宫墙600年矮了大约90厘米么?这些信息其实都被宫墙内的72万平方米土地铭记着,今年,这座博物院将首次公开这些秘密。

 

  下个月,故宫西部的慈宁宫区域将首次揭开面纱,惟一的现代建筑是一座古朴的栈桥,观众站在上面往下看,考古实况现场将一览无余。

 

  从2014年6月到11月,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配合院内热力、电力和消防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故宫南三所门外电力增容管线工程工地、南大库消防管道改线工程工地、慈宁花园热力电力管线改造工程工地等3处发现古代建筑遗址的施工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每一处都有新看点。

 

  故宫的系统考古,不仅带来了新发现,更是理论上的一次创新。故宫第一次被视为一个整体,将各处考古发现的同时期夯土建筑基础进行科学记录,为研究故宫建筑群创建初期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目前,故宫明清建筑基址正在角逐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将在本月9日下午公布。

 

  地点一:慈宁宫花园


  看点 最早宫殿地基首次露面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找到了15层夯土,每一层都记载着一段岁月的变迁。在这个坑的最底层,考古工作者找到了7个砖砌的建筑基础,每一个都大约2.44米见方。这些建筑基础的学名叫做磉墩。“这些就是宫殿的地基,目前只是探明了南北方向的,东西方向的今年继续找。之后,古建筑专家可以依据这些数据推断出当年这座大殿的具体规模。”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员王光尧说。

 

  在夯土层内,出土了极少的红砂胎绿釉琉璃瓦,这种红砂胎、施白护胎釉的琉璃瓦具有鲜明的元代特点。同层出土有一小块青釉凸唇碗口小片,已往对景德镇瓷器山元代窑址的发掘表明,这种造型、釉色的碗为元末明初的产品。

 

  在考古学领域,断代就晚不就早。因此,这些可以标识年龄的文物证明,这组夯土地基代的建筑是在明初,大约有六百岁了。但是历史变迁,这个时代的文献大多已经遗失,现存记载中已经找不到更多的蛛丝马迹。对于慈宁宫最早的记录是“该区宫殿的改建始于嘉靖十五年,至十七年完工,是为慈宁宫与慈宁宫花园”。“因此,我们推断,这组建筑可能是故宫里最早的建筑,是永乐时期肇建紫禁城时的遗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