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旅游”不是挖宝
2015-12-02 11:40:44 来源:福建日报 已浏览次
有关遥控探测、水下考古的电视直播节目多 了,引起许多人的好奇心,甚至勾起“考古瘾”。最近,安徽某报有篇题为《考古游踏上穿越时空之旅》的报道,分析了当地“考古旅游”的市场前景,结论是:“专业考古走向公众,考古与旅游实现双赢”。
老实说,没看过高蒙河的《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之前,印象中的考古活动,近似于考古学教授印第安纳·琼斯《夺宝奇兵》,或是《鬼吹灯》一类的盗墓寻宝,倒没细想书里提出的一串问题——考古到底是什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味地寻求文物宝藏?还是依附于历史,以期拨开迷雾见真相?
报道的立意是对的,比如说“考古资源的大众化是发展趋势”“只有加强专业人士与公众的互动,才能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相较于博物馆的橱窗式展览服务,许多遗址的开发利用不足,以考古活动为旅游吸引力的考古旅游,无疑更能吸引社会各界的注意,引起政府的重视及资金支持。
但考古毕竟是门专业技术活,像高蒙河说的,科学一般是允许失败的,可有两种科学失败不起,一是载人航天,一是考古,因为“生命和遗存不能复制”。
考古失误惊心连连。据说发掘马王堆汉墓时,在一个果盘发现的藕片出土时还是新鲜,一经晃动,竟奇迹般地消失了,这是生物学研究的损失;在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发掘的一个杯形铜壶,一位菜鸟级学员因找不到开盖,倒来倒去倒出一坛清水,有人喊道:“是酒,不要倒掉!留着化验!”但酒已被倒个精光。
最近还有个报道夺人眼球,“定陵3000件文物重返地下,万历龙袍已碳化碎裂”。当年在吴晗、郭沫若等人的坚持下,明神宗的定陵被仓促打开,字画、丝绸突然间因遇到氧分子而迅速碳化。1966年8月,明神宗的尸骨更是被视为“地主阶级的总头目”遭到焚烧。据说吴晗曾含泪对反对发掘的夏鼐说“你比我看得远”。由于这场失败的经历,国家再没有对地宫进行发掘。朱翊钧,这位后期几乎不上朝的皇帝,竟成了明十三陵的守护神。
那么,如果掌握了发掘和保护的技术,秦陵,还有武则天的乾陵就能挖了吗?高蒙河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倒不在于技术,“如果我们的考古学家没有能力适应人类认识的进程,落后于现在考古学的普遍认知阶段,向古代提不出更多更深入的问题”,还是不挖的好。
“考古太有趣了,走进现场仿佛穿越时空!”合肥一中学的学生在参加安徽博物院组织的“小小考古家”文化考察活动后如是说。实际上,这些游客只是学习了洛阳铲的使用方法,下坑亲手发掘预先埋好的文物复制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