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海外唯一完整古宅被卖18年 日参观人数上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97年,美国人到安徽黄村,买下荫余堂,拆下一砖一瓦,原封不动搬到美国

 

  ■拆除进行了四个月,拆下来的部件包括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甚至连同鱼池、天井、院墙、地基、 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来

 

  ■1998年2月,装满19个国际集装箱的部件被运到马萨诸塞州的仓库;经过中美专业人员的合作,按照原貌复原了荫余堂

 

  ■2003年6月,荫余堂终于加入到迪美博物馆已收藏的23栋历史建筑的行列,正式向公众开放,据说第一天排队参观的人数就上万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牛亚皓 发自安徽黄村

 

  荫余堂目前所在的迪美博物馆,是美国一座顶级的博物馆。该馆收藏有大量东亚艺术精品,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中国外销艺术品收藏,其中最令该馆引以为傲的,就是荫余堂。

 

  荫余堂被拆前的1997年盛夏,荫余堂第35代传人向祖屋作了最后一次告别。第36代后人黄秋华曾受邀赴美,他参观荫余堂后说:“当时就觉得我们已经穿越时空了,因为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

 

  刚刚过去的万圣节让美国小镇萨勒姆红了一把。为人熟知的,是这个小镇掀起了美国庆祝女巫文化的高峰;而不为人知的,是这里还保存着中国在海外唯一一所完整的古建筑房屋——荫余堂。媒体的报道,揭开了一段近20年的、鲜为人知的历史。

 

  1

 

  一座平常的民宅

 

  黄纪先和黄永泰都说,荫余堂其实曾是黄村一座非常平常的民宅

 

  在美国荫余堂的视频讲解中,出现了一位黄村村民,他叫黄纪先。

 

  黄纪先是安徽休宁县黄村唯一一位讲解员,今年72岁。12日,他在家里看书、画画、拉胡琴,窗外雨水淋漓,他养的几十只家禽在走廊上叫唤。“我对黄村的历史最了解,找我就对了。”他说。

 

  黄纪先说,黄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末黄巢起义,黄巢手下一个姓黄的大将为了躲避追杀,逃到这个山坳中,后来繁衍出这个黄氏家族。黄纪先是黄福的后人。黄福是明朝嘉靖十年的进士。1531年,黄村族人为纪念黄福,在村中建立进士第;并保留至今,1986年成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已成为黄村仅剩的最有名的古建筑了。离进士第不远的是中宪第,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黄纪先伤感地说,黄村原本有很多古建筑,如今全村就剩下四所:进士第、中宪第和黄永泰兄弟两家各自的古宅。

 

  黄永泰也70多岁了。“我们家古宅叫抱义堂,保存至今,现状没有荫余堂大,但是以前可能与荫余堂一样,说不定比荫余堂还大。”黄永泰说。

 

  黄纪先和黄永泰都说,荫余堂其实曾是黄村一座非常平常的民宅。

 

  2

 

  一个孤独的主人

 

  “老宅子里面阴冷得很,阴森森的,有一种讲不出的味道”

 

  荫余堂是建于清朝嘉靖年间(1800年到1825年)的民宅。它的老主人和黄永泰的祖先一样,在康熙年间就在武汉和上海做生意,后回乡修建了荫余堂,其名称包含了荫求祖荫、余祈富余的期望。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州建筑。据公开资料,古之徽州因耕地有限,居民大多外出从商。徽商致富还乡,在家乡兴建住宅,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一是外围东西两面有高过屋脊的马头墙;二是四水归堂的天井;三是建筑内部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

 

  这些特色在荫余堂和抱义堂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荫余堂占地400多平方米,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马头墙,先后居住过8代黄家子孙,家具、家谱、祖先画像、老月份牌、老式雕花大床、发簪、祖先信件甚至暖瓶、脸盆、算盘、麻将、墨斗、烛台、账本印章、毛主席像……

 

  黄纪先说,小时记事时,对荫余堂的印象是“零零落落”。他回忆说,从小时候开始,荫余堂就只有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太婆”住在里面,宅子显得气氛诡异。“老宅子里面阴冷得很,阴森森的,有一种讲不出的味道。”他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