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文化载体 不应降格为金钱等价物

  9月24日至10月15日,一场特殊的展览——《冯氏藏墨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展出。展品来自于著名史学家冯永轩及其子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的家族收藏,主要为书法、绘画、信札、钱币。对于收藏,冯天瑜认为,文物及艺术品首先是文化载体,不应降格为金钱等价物。如果集藏的主要目的是金钱储备与增值的手段,藏品被铜臭淹没,实在是集藏事业的异化。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淘宝、鉴宝,文物及艺术品集藏进入兴盛期。在这股收藏热中,文物的价格被格外关注,人们津津乐道于收藏品的拍卖价几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而对文物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的认知则退居次席。这些与我自幼的闻见大相异趣。”冯天瑜回忆,幼时,父亲每有收获,评议的多是文物何等美妙、包蕴的史料价值何等深邃,并未谈及某件值钱若干,将来会增值多少倍。

  走进《冯氏藏墨展》,第一幅展品是梁启超亲笔书写的对联:“遥山向晚更碧,秋云不雨常阴。”这幅择自《宋词选》的对联是梁启超赠给学生冯永轩的毕业礼物,也是冯永轩的第一幅藏品,是他收藏的起点。自此,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冯永轩靠工薪,四处寻访,集藏珍品,积累至今。

  保护这些文物的过程同样艰辛。冯天瑜介绍,1938年,日寇侵占武汉,全家避难黄冈山区,生活用品几乎没怎么带,藏书及字画文物成为他们唯一的行李。在战火纷飞之际,父亲依然在搜考文物、举办文物展,以激励国人爱国抗战。

  冯天瑜说,这些文物历尽坎坷方得以保存。它们遭遇的灾厄和今日得到的善待,以一滴水珠映照出中国文化史的优雅与悲壮。现在大家珍视这些藏品,除了引为艺文范本外,还应当从其曲折经历中获取守望文化的教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