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陶还是瓷 陶和瓷如何区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6500多年前,甘肃马家窑和齐家文化中,均发现了大量精美彩陶。

 

  在唐代,厚葬的风俗使作为冥器的唐三彩发展迅速,成为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陶瓷业到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 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日趋丰富,明朝青花瓷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您知道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的唐三彩不是瓷而是陶吗?它属于一种盛行于 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陶和瓷经常并称,但是您知道陶和瓷之间的区别吗?让我们为您一一道来。

 

  一、陶和瓷的吸水率不同

 

  国标中,陶和瓷是按它们的吸水率来区分的,吸水率小于0.5%的为瓷,大于10%的为陶,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二、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四、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 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 璃质。

 

  五、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六、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瓷器和陶器虽然不同,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