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遗址“打包申遗”带来文化思考

  当地时间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在内的中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8项,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申遗”成功固然值得高兴,但也并非就此“一劳永逸”,“保护始终是前提”。(7月5日 中国新闻网)

  随着土司遗址“打包申遗”成功,中国已经成为总数世界第二的世界遗产国家。而数量的增加,更多的意义在于责任的增加。而在这此土司“打包申遗”成功的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文化思考和启示。不仅关系到如何才能够成功申遗,从而让世界各国知道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包含着对于世界遗产来说,其意义和价值所在的内涵;更是有着加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接下来的道路到底应该如何走的思考。不难看出,这些思考都与我们的文化传承息息相关,更是与现代文明的传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有着更多的准备,迎接更多的文化遗产进入到世界遗产名录中,以完美的姿态呈现给世人。

  土司遗址“打包申遗”给文化保护提供借鉴契机。以往,对于世界遗产的申报,各地都存在着“单打独斗”的局面,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申请世界遗产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念,即一旦地方政府申遗成功,往往意味着政绩的提升。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上,各地都纷纷开启了“单打独斗”模式,而在这样的模式中,各地单独申遗,成功的几率很小。而随着土司遗产“打包申遗”成功,我们能够清晰看到这样的结果,申遗的过程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够具备“合力”,才能够有着聚合效应,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更是能够获得成功的几率,从而为文化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

  “打包申遗”还带给我们保护遗产的样本。申遗,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这都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申遗的目标不是申遗本身,而是向整个世界展示自身的文化魅力,更是为了更好的保护遗产,让其成为精神血脉源远流长。所以,“打包申遗”的成功,也为我们的保护遗产带来最佳样本。在这样的样本之下,我们能够看到,土司遗址的保护能够借助申遗成功的东风进行下去,三地可以完全联合起来,组成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最佳联盟。不仅能够发挥其中的推动力,也能够真正让遗产成为世界的,而不仅仅是中国的。因为世界遗产本身就属于世界人们应该共享的文化资源。

  当然,在我们看到土司遗址“打包申遗”背后,更多的还是遗产到底如何发扬光大的问题。以往,我们看到的景象是,一旦申遗成功,就会伴随着景区门票的涨价,而相应的管理却往往呈现滞后状态。所以,当“打包申遗”之后,我们绝对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现状,即一边申遗一边涨价。因为这与世界遗产的价值本身背道而驰。世界遗产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只有不断降低门票价格才是根本对策所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