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申遗时代”的汶上发力

  这里,有乾隆皇帝六次巡游蛙不鸣的故事传说;这里,有“疏汶济运”分水枢纽工程的惊世之举;这里,有“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伟人赞叹;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双料桂冠”,更有汩汩流淌的运河水,书写千年文明诗篇。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遗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汶上7个遗产点和2处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这是丰富的历史遗存使然,更离不开该县充满创新与活力的保护理念与机制。后申遗时代的到来,汶上人不遗余力,续写大运河再放异彩的新篇章。

  “活态”遗产串起运河明珠

  大运河汶上段的独特性,在于历史上南旺枢纽遗址的运河“咽喉”地位,以漕运为中心,因势造物,相继兴建了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工程,从而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被誉为“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治水工程”。

  申遗成功,汶上境内的分水龙王庙建筑群遗址、运河砖砌河堤、邢通斗门遗址、徐建口斗门遗址、柳林闸、十里闸、寺前铺闸等7个遗产点和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两处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在大运河成功申遗一年之际,再次踏上南旺这块神奇多彩的地方,科技现代的南旺枢纽博物馆、整齐规整的运河砖石堤岸、饱经沧桑的龙王庙古建筑群和疏通修整的古运河河道……每一处都映衬着历史和现代人对古运河的深刻印记。

  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的申遗,大运河是“活态线性文化遗产”。除了大运河本体,运河畔的文化遗存无疑是又一个宝库。当前,汶上县正在借助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双重品牌,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完善配套设施、夯实文保阵地,探索南旺枢纽“后申遗时代”发展线路。

  汶上特色的运河文化呼之欲出

  2012年12月,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正在向4a级景区目标冲刺;2013年12月,南旺镇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强乡镇,积极打造运河古迹探寻旅游产品重要景点,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汶上南旺运河文化连接起多个产业链条,已经逐步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创意、商务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运河文化”这一概念也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沿线城市众多,汶上又该如何打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运河文化名片?

  像呵护血脉一样呵护运河,这样的理念在遗产保护方面得以充分体现。汶上县积极开展了文物本体保护、遗产科学展示、资料完善和公众宣传等申遗后续工作,刚性考核与立法保护双管齐下,“软实力”与“硬手段”共同为世界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该县积极推进柳林闸、寺前铺闸便民桥建设,小汶河环境综合整治有条不紊进行。先后完成了柳林闸、寺前铺闸的挡土墙补砌,做好新发现遗产点常鸣斗门的保护,确保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利用南旺枢纽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功能,充分展示世界文化遗产厚重的文化价值和清晰的历史脉络。通过聘请卫生保洁员、文物看管员,健全完善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监测记录相关数据,为科学性、针对性研究南旺枢纽遗址提供决策依据。不断加大档案工作总量,清晰展现南旺分水枢纽演进过程,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资料和技术支持。

  让文化古河焕发新的生命力

  申遗不是“紧箍”,而是城市发展的一张“金字招牌”。对大运河实行保护性开发,短期内也许会让经济效益受损,从长期来看,可以带来更为丰厚的生态和经济双重回报。凭借世界遗产这张名片,汶上致力于吸引更多的发展项目让古运河在“后申遗时代”活色生香。

  近年来,汶上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申遗与旅游双赢,立足南旺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大力开发运河文化旅游项目。积极融入全省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通过实施“突破南旺”发展战略,加快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南旺运河古镇规划,逐步实施驻地仿古改造,稳步推进了游乐、餐饮、商业一条街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成为弘扬运河文化、传播运河文明的旅游新区,进一步扩大“运河文化体验之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