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资源深度合作是博物馆发展大势所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博物馆文创产品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近期,有英国专家发表观点认为,博物馆如今已成为文化艺术领域最具创新性的公共机构,博物馆需要和第三产业合作,促进社会变革,未来博物馆也将成为公共创意的中心。如何理这一“公共创意中心”?又如何看待博物馆产业?博物馆文创在博物馆产业中是否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确定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博物馆与第三产业的合作、博物馆成为公共创意中心是否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之一?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蒋奇栖博士。


      对于上述问题,蒋琦栖表示,她赞同英国专家的观点,成为公共创意的中心是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蒋琦栖称,相比于图书馆、影院、画廊等其他公共文化领域公共机构,博物馆确实最具有创新性。对此,蒋琦栖举例称,博物馆的创新举措主要体现在博物馆与旅游、文创、设计甚至金融等其他领域的不断深化融合上,同时富有文化创意的产品和项目不断涌现,事实上,博物馆一直走在公共文化领域文化创意创新与科技创意创新的前沿。尤其像一些由博物馆或者博物馆主管部门组织的针对全社会的设计大赛、创意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和举措实际上就是在调动公共创意资源,而这些公共创意最后也服务于博物馆,并以博物馆为中心拓展开来。蒋琦栖认为,这就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以博物馆为中心的公共创意。


      蒋琦栖认为,博物馆产业实际上就是一条文化产业链,它包含很多的环节,比如说文创、旅游、教育等等。博物馆本身也是该条链上的重要一环。但同时,蒋琦栖也强调,这条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要靠博物馆与社会资源相结合。蒋琦栖称,以博物馆为中心,延伸到文创、旅游、教育等各个环节,让文创、旅游等环节为博物馆带来经济效益,以支持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弥补财政上的一些不足。同时产业化发展的浪潮也可以推动博物馆不断的革新思维与创新运营模式,不断地推陈出新。此外,也可与社会企业结合做新的文创产品、旅游项目、文化项目等等。一方面,这一文化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博物馆与企业相互结合、相互融合,促进博物馆与企业相互结合、不断完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链也推动着博物馆迅速革新与发展,为博物馆与企业带来利益。


      对于博物馆文创产业未来的发展预期,蒋琦栖称,博物馆文创产业将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它是一种针对博物馆的一种人文体验,是能够把博物馆带回家的体验,让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博物馆与自己保持着近距离沟通,并且通过好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可以将博物馆的记忆长久的贮存。未来,一件好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很有可能就是一个人对于博物馆与文化一生的一种印象与回想。


      专家介绍


     
蒋奇栖,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国际博物馆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易拍全球总经理。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