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发现元代“医学教授”墓

陕西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段毅介绍,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办事处皇子坡村北。该墓平面略呈凸字形,由墓道、封门、墓室及壁龛组成,墓室平面圆形,顶部、壁面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并有大量淤土,内含残铁钉、朽木灰、骨渣等。

      陕西省考古部门近日公布了一座元代“医学教授”古墓的发掘情况,墓志的出土让人们可以一窥这位700多年前“医学教授”的生平。

      陕西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段毅介绍,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办事处皇子坡村北。该墓平面略呈凸字形,由墓道、封门、墓室及壁龛组成,墓室平面圆形,顶部、壁面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并有大量淤土,内含残铁钉、朽木灰、骨渣等。

      文物中最为珍贵的是一盒青石墓志,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世。该墓志的志、盖均为青石质地。志盖正书“皇元敕授延安路医学教授故武君志盖”16字。墓志以楷书书写,25行共665字。虽然比较简略,却记述了墓主人武氏家族历经金、元的家族史。

      据墓志记载,墓主人武敬的家族世代居住在周至,“高祖以儒医鸣”,知其高祖是一位著名的“儒医”。

      段毅说,“儒医”是自北宋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亦即儒、医兼通的人。宋代以前“医者”地位低下,但北宋历代皇帝都重视医药,对文士阶层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医大量出现。元朝对医学的重视更是前所未有,使从医者的地位大大提高。武敬墓志开篇以其高祖“以儒医鸣”的记述,便是对这一时期重视儒医的体现。

      据墓志和文献所载可知,武敬“元贞始元(公元1295年),授安西医学教授”,负责安西路(今陕西一带)的医疗以及教学。这一职务与今天的医学院院长有点类似,但与今天“教授”作为职称并不相同,其共同特点是医疗经验丰富。

      墓志记载:“妣夫人有疾,(武敬)尝刲臂以救,其天性仁孝若此。”作为对墓主人仁孝的褒扬。段毅说,武敬本身精通医术,他不靠医术为母治疗,却割去臂膀之肉救母,应是对当时社会推崇孝道极端做法的一种真实反映。

      段毅说,该墓志的出土对这一时期的医学史、关中地区的儒士文人群体的境况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特别是对儒医世家的记载,为这一时期儒医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