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委员:传统戏剧应与时俱进 不能光靠"非遗"保护
2015-03-06 09:21:25 来源:新华社 已浏览次
在莫言老家高密,有一种地方戏曲叫“茂腔”,上世纪中叶在潍坊一带影响很大,火到需要下午去占座才能看到晚上的演出。
但如今,让莫言忧伤的是,虽然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却再难重现当年的辉煌。
小时候看戏的场景还能回来吗?地方戏能否挽回衰落?创新是一条对的路吗?4日正在北京参加两会小组讨论的全国政协委员莫言,说到这里有些无奈。
“当年县里剧团到村里演出时,观众非常踊跃,晚上演出下午就要去占座。但现在已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说起“茂腔”的衰落,这位刚过花甲之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出忧伤的语气。
“茂腔”俗称“拴老婆橛子戏”,是在汉族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础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剧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为声腔系统,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被誉为“胶东之花”,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
据山东省高密市委宣传部长万丽介绍,当地政府每年拨出30多万元,用于挖掘整理传统剧目,还出资百万元创立了茂腔少年班,培育后备人才。
“有人看,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地方政府花了很多钱,只是把剧团保留住,把剧种保留住,却没有观众,意义何在?”莫言无奈地说,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都面临类似的矛盾。
莫言对于家乡戏“茂腔”的困惑只是中国地方戏现状的一个缩影。如今,被评为“非遗”的剧种越来越多,截至去年底,共有162项传统戏剧被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伞下,然而还在演出的剧种却在逐年下降。来自文化部的数据,上世纪末,我国曾有394个剧种在演出,到2004年只剩260个剧种。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生存空间遭到了严重挤压。”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说。
事实上,莫言也明白,地方戏的衰落是全国普遍的现象,或许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
“传统艺术应该与时俱进,与当下社会相结合,千方百计创新,来吸引观众。但是怎么创新,什么尺度,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莫言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