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老地坛”将原状展示考古遗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位于头陀岭南麓的钟山建筑遗存考古现场。资料图片 

 

  记者近日从中山陵园管理局获悉,曾以最高票数当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钟山建筑遗存,目前正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着手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根据初步方案,钟山建筑遗存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8.5公顷,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文物本体的修缮保护,对考古遗迹进行原状展示;同时考虑在一、二号坛之间架设人行天桥,并配套建设展陈内容和服务设施,与明孝陵、中山陵、灵谷寺等景点相串联,让市民游客更好地了解这座“最早地坛遗存”。

 

      最高票当选“十大发现”

 

  头陀岭南麓挖出“最老地坛”

 

  最高票当选“十大发现”

 

  头陀岭南麓挖出“最老地坛”

 

  作为南京第三个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项目,钟山建筑遗存源自于一次田野文物调查时的偶然发现。

 

  1999年4月,时任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的贺云翱在明孝陵陵域内调查时,发现了一处长约50米、高近2米的石墙建筑遗存,附近草丛中还有少量六朝绳纹砖。为了探明这座古代建筑的“身世”,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人员于2000年对该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最终确认其为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所建的国家北郊坛遗存。在以最高票当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后,钟山建筑遗存于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山建筑遗址位于紫金山最高峰头陀岭南麓,由一号坛、二号坛和附属建筑区组成,三者呈南北一线排列,南北长约300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最高处海拔高度约302米。贺云翱告诉记者,一、二号坛的平面形状都近于方形,依据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及祭地之坛皆作方形的文献记载,这处遗存当与祭地有关。

 

  祭祀天地是我国古代封建帝王独占的权力,南郊坛(天坛)与北郊坛(地坛)成为西汉以后都城建设中地位最为崇高的礼仪性建筑。此前,人们可以看到的年代最早的北郊坛建筑实物,是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初建、清代重修的北京地坛,而钟山建筑遗存的出现,把现存古代地坛实物年龄提前了1000多年,该遗存对研究我国早期祭坛礼仪制度,特别是汉唐之际祭坛礼仪建筑及礼仪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