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古解读了哪些密码?

      从史前到元明,从陆上到水下,从室内到室外,2014年,中国考古事业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辞旧迎新之际,本刊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对2014年的考古发现做一简单回顾。因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但从中已不难体味出考古人在这一年中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云南祥云县大波那墓地出土的铜钺

 

  填补诸多史前文化的空白

 

  2014年,各地加大了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力度。北京周口店、山西丁村和下川、宁夏水洞沟、大窑等一些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重要遗址均再次进行了发掘,连续数年开展工作的秦岭地区、汉水流域、百色盆地等地2014年也继续考古。河北省文物局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达成了合作协议,将联合在河北泥河湾地区开展大规模考古工作,预示着这一华北地区最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考古即将掀开新的一页。沈阳后山遗址确立了沈阳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并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72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新乐文化,提前至距今11万年左右。广东省郁南县河口镇磨刀山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空白区域。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考古也不乏重要发现。浙江龙游荷花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距今约9000年,是浙西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早期稻作遗存的发现再次证明,整个钱塘江上游地区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重要的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贵州牛坡洞遗址的发掘也取得较大收获:A洞出土灶址以及大量的兽骨及用来加工坚果类食物的凹石,推测为生活区;B洞出土大量燧石石器及石料、断块、石核、石片、碎屑等石制品,推测为石器加工场所;A、B两个洞穴应该被同时使用;这些发现对于认识贵州地区史前文化特征和内涵,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特别是洞穴遗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以出土8000年前骨笛和刻画符号的龟甲而闻名;2014年进行的第八次发掘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制作精美的象牙雕板、随葬的三件骨笛和精美的绿松石串饰;还发现了大量的墓葬,以及有可能作为房屋奠基或祭祀的埋葬现象等;这些发现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贾湖文化的认识,丰富贾湖遗址的文化内涵,还为了解8000年前淮河流域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的资料。

 

  重庆巫山大水田遗址出土丰富的遗迹遗物,为探索6000年前长江上游大溪文化的聚落结构、生业模式、原始艺术以及社会分层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海南陵水桥山遗址为海南地区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遗址中大面积分布的陶片为迄今所罕见,不仅是研究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与谱系、古人的行为模式、生计模式、古环境变迁以及古人对此的适应等问题的新资料,也为探讨国际热点课题“南岛语族的起源”——生活在南太平洋地区诸岛居民们的人群及其文化的源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寻找早期文明形成的新证据

 

  随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深入,各地与研究文明起源有关的重要发现不断涌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藏曲踏墓地出土的彩绘刻划纹陶器和陶器出土时的工作照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认为可能与尧时期的都城有关,在280万平方米的大城内的东北部,确认了围绕在宫殿区之外的宫城,把我国历史上宫城出现的年代从夏代后期提早到夏代以前的尧舜时期。位于山东日照的尧王城遗址,探明了整个遗址南北长约2100米,东西宽约1980米,总面积超400万平方米;其规模不仅在黄河下游首屈一指,在全国同时期城址中也名列前茅;城址由内外两道城墙及二圈城墙三圈环壕构成,其中内圈环壕环绕内城墙,第二圈环绕核心区,第三圈环绕了外城并将其他区域的遗址包含在内;城墙的使用年代约在距今2500—2300年前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近年发现的距今4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城址;2014年,在城址内城韩家圪旦的一处山峁上,发掘了一批房址和较高等级的墓葬,墓葬虽被盗掘,但仍出土了一批陶器、石骨器,为进一步研究居住在石峁城址的性质和当时人们的活动提供了新资料。以随葬距今5000多年精美玉器的大墓而闻名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014年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彻底改变了前些年只知墓葬,不了解遗址整体布局的状况。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重新开掘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掘过的纵观城址、长达400米的探沟,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地层信息资料,还发现了早晚两期岳石文化城墙及相对应的壕沟、大面积岳石文化夯土台基,以及带有岳石文化因素的商代墓葬等重要遗迹。

 

  在良渚文化衰落之后出现,因其包含有部分黄河中下游文化因素而引人注目的上海广富林遗址近年再度开展大规模发掘,多所高校和地方考古所共10家单位参与工作。2014年发现崧泽-良渚文化墓地2处,发掘墓葬200余座。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处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的良渚文化人工建筑土台,土台大致呈方形,面积近3000平方米,土台堆筑于湖沼低地之上,分多次采用草裹泥或草铺泥堆筑而成。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