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莫过度消费我们的文化记忆

      日前,一条标题为《济南西客站将打造27万平“老济南”街区》的新闻在泉城大街小巷广为传播。据媒体报道,有企业计划在济南西部新城区斥资16.08亿元建一个“老济南”韵味街区。“韵味”从何而来?报道说,商业街区内的建筑将仿照济南老街巷,以白墙灰瓦为主,具有老济南街巷肌理与古建筑特色;而建筑内部则以现代化装修为主,营造古朴与现代混搭风。

   消息一出,便有济南民众评论道:“真是‘崩没根’(济南方言,意为说不着边际的话),建得再好也不是原来的味儿。”这话虽是一家之言,却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斥巨资仿造的老街价值有多大?

   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景色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当地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多建于清末,墙体粉刷为白色,屋顶瓦块以灰黑为主色调。如今到济南旅游的人,多半会去芙蓉街、曲水亭等老城区游览,那里的建筑名副其实,已有近百年历史。人们为何喜欢游览这些地方?因为那里浸润着一座城市的记忆。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利用节假日走出钢筋水泥的都市,走进古城,感受别样的风景。这也让很多地区看到了商机,纷纷打出发展商业旅游的旗号,一哄而上建起了所谓的“古城”。建造古城的目的大同小异,无非是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经济,期望能吃上“祖宗饭”。在市场经济时代,逐利无可厚非,但切莫过度消费民众的文化记忆。

   居民对一个地方有感情,其根源在于深藏在脑海中的文化记忆。一栋老房子、一棵树、一湾水,都会唤起人们对一座城的回忆。在城市建设中,我们一方面应注重对原有历史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则要谨慎对待新建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济南的两进院落民居是百年前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应该给予保护。在兴建新街区时,我们同样要考虑融入现代气息,切忌一味地追求复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留下这个时代的建筑文化记忆,供后人体会。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