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北京首钢的“工业遗产”如今引来不少人驻足观看。CFP供图
国内有300余处列为全国文保单位的“工业遗产” 专家担忧工业遗产会迅速消亡
“工业遗产”这个名词,恐怕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
可是,一说起中东铁路、首都钢铁厂……大众都会恍然大悟。可是,据记者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项目都已经被破坏或者面临破坏的境地,甚至有人为此发出了“工业遗产保护到了最危险阶段”的呼声。
那么,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究竟如何,又面临着那些紧迫的问题?
国内
“一五”时期工业遗产多消亡
就在前不久,一场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座谈会,在辽宁省政协召开。作为中国工业大省,辽宁省境内自然有着数目可观的工业遗产。在这次座谈会上,很多委员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表达了担忧。
“‘一五’时期的亚洲最大露天矿现在已经面目全非,特别是工业文明中有划时代的蒸汽机车,很多外国人来拍照收集资料,可我们却没当回事……”
辽宁省政协委员、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白玮介绍说,辽宁的工业遗产主要分成四个阶段:一是清朝时期的洋务运动带来工业大发展;二是张作霖、张学良负责执政东北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三是日伪时期工业的发展;四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带来的民族工业新发展。
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是最早呼吁要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专家之一。他曾指出,目前世界各地的工业遗产正面临着毁坏以及掠夺式开发导致的严重威胁。在我国,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对工业遗产在拆与保、遗弃与利用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碰撞。
而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廷皓在发言中指出,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是人类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如果不抓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将会有大量重要的工业遗产迅速消亡。
清华大学教授刘伯英是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学术委员会会长。他向本报记者表示, 国内“对工业遗产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工业这个东西拆得太多了。一味地拆,因为要用地。‘一五’、‘二五’时期的建设,留下来的太少了,拆得太多。”
“原来北京的东郊工业区,成了现在北京的CBD了,就是把原来的43个工厂全部拆掉兴建的。”刘伯英举例说,北京双合盛啤酒厂的麦芽楼,已经被列入了第一批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名单,但名单的正式公布要到2007年7月,而当他们在当年4月去啤酒厂时,其地块已被出让,“消息灵通”的开发商生怕政府公布名单之后,影响商业开发,在当年“五一”就拆毁了麦芽楼。
8处工业遗产已被拆除
《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曾经提出,要重点保护芳村和海珠鹤洞大桥附近的珠江沿岸的旧工厂、旧仓库等旧址遗址。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刘晖博士,曾经对广州的工业遗产进行过调查。他告诉记者,在广州已经公布的首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中,“工业遗产:只占总数名单中的7处,分别是诚志堂货仓旧址、东亚烟厂旧址、西村电厂输送桥、广彩加工场旧址、珠江大桥、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旧址和海珠桥。”
而在第二批名单中,则包括制糖业、造船业、仓储在内的工业遗产项目。
刘晖介绍,广州的工业遗产也很丰富,从洲头咀仓储到西村工业区,再到工业大道、员村工业区,延伸至黄埔大道,广州不同时期建立的5大工业区组成了本地工业的基本轮廓。
但是,广州地区的工业遗产并非没有面临被破坏的危险。据记者了解,广州市进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线索”的8处工业遗产已经被拆除,这些老工厂除了个别还有着残留建筑外,大部分都已经被拆除。
这8处已经被拆除的工业遗产分别是:建于1929年的西村士敏土厂旧址(即广州水泥厂)大楼;始建于1948年的广州重型机器旧厂房;始建于1948年的广州硫酸厂旧厂房;始建于1952年的广州造船厂遗址;建于1954年的广州绢麻门楼;1956年建成的广州化工厂[即广州昊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煤仓和烧碱车间;1958年成立的南方面粉厂旧仓库(即小麦仓)与连廊;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万宝冰箱厂(原广州家用电器一厂和广州第二轻工机械修配厂)厂房。
此外,不少广州境内的老工厂,目前都变身为创意产业园。其中最为典型的,就属位于员村的广州红砖厂以及位于海珠区革新路的太古仓码头。而更多原来的老工厂,在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均已经被拆除,变身为了住宅区。
刘晖认为,工业遗产保护首先要对其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和评估,这就需要对这些工厂仓库的选址、生产、运输、工艺都有研究。不能说红砖厂和太古仓的改造案例可以通用于其他的工业遗产,因为每个工业遗产的情况都不一样,要针对具体的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方案。他说,类似佛山的南风古灶案例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南风古灶目前已开发成为一个陶瓷博物馆和旅游景区。
不过,据记者了解,虽然广州也曾经提出要建工业博物馆,但是至今尚未立项。
责任编辑:小赖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