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

      12月12日,大河报记者从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在日前由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简称“非遗”)中,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荐并申报的“杞人忧天传说”成功入选。至此,开封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9个。

      据了解,本次我省共有18个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及民俗等九大类别。“杞人忧天传说”入选本次国家级“非遗”中的民间文学项目。

      据介绍,“杞人忧天传说”是中国历史悠久民间传说之一,《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列子·天瑞》中对其基本内容叙述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终释疑惑。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在诗中写道:“白日不照我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之所以推荐并申报‘杞人忧天传说’参与国家级‘非遗’的评选,首先是因为它作为一个省级‘非遗’项目,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不仅历史悠久,老百姓也都耳熟能详。”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笪(dá——编者注)欣说,此外,过去很多人都把“杞人忧天”这个传说当成一个笑话来看,觉得杞人是庸人自扰,事实上,现在这个传说也在提醒我们要自觉保护生存环境,要有忧患意识,“因此也有其正面意义和影响”。

      《开封成语典故故事》作者、开封市第二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孝斌告诉记者,“杞人忧天”是神话传说,也是成语故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杞人忧天”有了新的理解。“杞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意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会受到惩罚。他所忧虑的天塌地陷,如今我们都遇到了,陨石坠落、太空垃圾、地震灾难等,都对我们造成了危害。所以,杞人忧天其实有着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意思在其中。而且这种理解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和重视。”

      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汴京灯笼张、大相国寺梵乐、开封盘鼓、汴绣、麒麟舞、二夹弦成功入选。

      2011年,撂石锁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

      目前,开封市还有五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分别是郭太运(朱仙镇木版年画)、王素花(汴绣)、释隆江(大相国寺梵乐)、田爱云(二夹弦)、沈少三(撂石锁)。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